正文 學會做“小巨人”(1 / 2)

“與其痛苦唱大戲,不如快樂做小品”,做企業與其做500強,不如做500年

對占企業總數90%以上的中小企來說,除了“做大做強”之外還能有其他的選擇嗎?答案是肯定的。在這裏,我建議大家去看一看保·伯林翰的《小巨人》。這本書通過十四家優秀小企業的生動案例,展示了與500強不同的企業經營新境界:與其做500強,不如做500年;不“做大做強”,可以“做深做厚”。

對做大做強說“不”

拿破侖一句“不想做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如今在商界已經翻版為“不想做大做強的老板不是好老板”。從暢銷書到商學院,都反複引用500強的案例宣揚這樣的觀點。於是許多企業氣血上攻,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赫然的四個字:“做大做強”。

想想也是,“做大做強”有兩根理論支柱:經濟學的規模經濟理論,生態學的弱肉強食法則。但現實經常粗暴地踢倒理論:最大的不一定最強,最強的也不一定最長。恐龍與蜥蜴相比,君不見大的強的被淘汰了;大象與螞蟻相比,君不見小的弱的活得更長?

況且統計學上看,做大做強者微乎其微。美國的企業、日本的企業、歐洲的企業,中小公司都占99%以上。那麼另外的公司怎麼辦?除了“做大做強”之外,還有什麼其他的選擇呢?一條截然不同的路:不擴張也能成功的企業經營新境界。當企業麵臨資本擴張、快速發展的良好機遇時,他們大智知止,控製自己的速度和“身高體重”,不求“做大”,甚至不求“做強”。結果呢,不僅沒有被大企業吃掉,反而比好多大企業活得還滋潤。所以要敢於對做大做強說“不”。

他們是怎麼做的呢?做企業與其做500強,不如做500年。

巴特勒:明智的企業拒絕“瘋漲”

在許多企業高喊:“加油,再造一個微軟,再創一個花旗”時,巴特勒建築公司抵製住誘惑,控製住速度,25年間不斷進步。2001年,公司營業額突破1個億大關,2002年達到1.75億,增幅達40%,2003年公司主動控製增速,將營業額控製在1.55億,公司得以休息。但2004年,營業額又突破2個億,公司又采取對策,2005年控製在1.95億——當企業不需要打興奮劑也能高成長的時候,那才是真正可持續的發展。

“做大做強”,對少數企業來說,可能是“維生素”,對另外一些企業來說,或許是“搖頭丸”。在美國譬如雷曼,在日本譬如八佰伴,在中國譬如三鹿。這些企業缺少做大做強的基因,卻注射了“做大做強”的猛藥,初期躁動不安,繼而發瘋不止,最後驟然倒下。盲目貪大求快,看來不是“農夫山泉,有點甜”,而是“醉漢攀岩,有點懸”!

戈爾茲:“企業家狂熱症”康複者

從22歲起,戈爾茲就成立藝術裝裱公司,幾年後,成為《福布斯》封麵人物,然後他開始探索特許經營,推動企業上市。他像許多企業家那樣,滿腦子“做大做強”,結果也嚐到了切膚之痛,整夜失眠,母親病重,小孩上學出了問題,現金流斷裂。痛苦終於讓戈爾茲從“企業家狂熱症”中康複過來,到40歲的時候,與相戀十六年女友結婚。回憶這一段的經曆,他說:“那時候,我感覺自己好像受到某種力量驅使,一意孤行,注意力高度集中,獨立且頑強,這些都是優秀企業家必備的品質,但是有人和這種人結婚嗎?”

外麵的世界很精彩,為什麼一定要和做大做強叫勁呢?就算把企業做大做強的人,也不一定以做大老板為終極樂趣。IBM小沃森,接了創始人老沃森的班,把IBM帶入了輝煌的時代後,立即提前退休:“我熱愛生命勝於熱愛IBM的事業。” 微軟的比爾·蓋茨,在如日中天的時候從領袖位置上退下來,做自己喜愛的事情。想想小沃森和比爾·蓋茨,不禁為一條道上跑到黑的田文華們感到心痛——世界上本來就有路,走得人多了就沒了路,世上的路本來還很長,不會變道就撞上了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