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不弱”必須“做精做特”
“在這個弱肉強食的經濟生態環境中,不能做大做強,就會被強大者吃掉。”許多小企業最擔心的是這個問題。其實無須擔心,歐美、日本的企業,99%都是小企業,這麼多年也沒有成為大企業一統天下。所以,要想“小而不弱”,必須做出特色。
有一家感恩餐廳,在麵臨強大的競爭對手時,沒有做大做強,而是做出特色。怎麼做的?關鍵是建立了自己的五項與眾不同的核心價值:互相關心、關心顧客、關心社區、關心供應商、關心投資者,且五項關心的程度依次遞減。然後將這種文化外化到企業的產品和服務中去。顧客情有獨鍾的理由不是它大,也不是它強,而是這樣的評價:他們總是把工作做到令人不可思議的個性化、特殊化。
“與其痛苦唱大戲,不如快樂做小品”。許多企業羞於說自己是小企業,恥於說自己是民營。區區不到一千萬營業額,也在名片上堂而皇之地寫上“XX集團公司”。你不能做航母,還可以做魚雷艇;你不能做獅子王,還可以做一隻狼;你不能做牡丹花,還可以做君子蘭。物以稀為貴,假如滿世界都在賣牡丹花,一枝杜鵑也許就是無價之寶了。中國經濟的成熟,必然會形成這樣的社會風尚:中小企業光榮,民營企業偉大。
大並不等同於卓越,卓越也並不代表大。在鼓勵一部分企業做大做強發展外延的同時,更要鼓勵更多的企業“做深做厚”挖掘內涵。
深圳有家公司,他們的主打產品是高清晰LED顯示屏。近年來,盡管LED顯示屏的市場價格不斷下降,LED產業鏈也很長,但他們卻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不考慮其他的LED應用產品,以主打“點間距小於P25mm高清晰度的LED顯示屏”的產品來占領高端市場,將高清晰度的LED顯示屏做精做專。
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其實,一個企業不一定要規模強大,隻要有一個適應市場需求,獨特精深的產品,也就能夠讓企業發展了,做深做厚就是這個讓企業成名的“仙”。
領導禪悟
記得有這樣一則故事:一位女作家被朋友邀請參加筆會,她衣著簡樸,態度謙虛。身邊的男作家問她:
“請問小姐,你有哪些大作發表? ”
“我隻是寫寫小說而已,談不上什麼大作,而且隻寫過一部。”
他很不屑地笑了:“我已經出版了339部小說,你那一部是什麼小說?”
女作家平靜地說:“《飄》。”
狂妄的男作家頓時目瞪口呆,從椅子上跳了起來。
沒有人記得那位出版339部小說的男作家,而那位女作家名滿天下,她就是瑪格麗特·契爾,她的一生隻寫了一部小說。
一個人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就足夠了。一個企業也是一樣,能夠做好一件事也就足夠了。大和強未必是取勝之道,小也未必是弱。螞蟻雖小,卻能蠶食大象;盲鰻雖弱,卻置鯊魚於死地。大有大的苦,小有小的甜,不必過分求強求大。若一味地貪大圖強,最終導致的將是一身虛胖,虛胖者當然損壽。所以,寧肯小些,也要結實些。做精做專、做深做厚才是硬道理,好比陳年佳釀,深厚的才是香醇的。
楊思卓
北京大學領導力研究中心副主任,深圳中商國際管理研究院執行院長。楊思卓院長是中國著名的培訓管理專家,最近10年來,以深圳特區為試驗基地,致力於管理創新的研究與應用,幫助政府和企業解決管理難題,被業界譽為“黑鑽顧問”,成為國內首批獲得權威機構ICMCI認證的國際谘詢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