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
作者:吳瑋
近年來,中國災難恢複市場獲得了快速發展,IDC調研數據表明,2008年,中國災難恢複行業市場規模達到了12.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8%。IDC預計,在2008至2013年間,中國災難備份市場將保持20.7%的年複合增長率。
近日,記者從第六屆中國災難恢複行業高層論壇上獲悉,未來,雲計算將在我國災難恢複和數據保護戰略中發揮重要作用。與會專家指出,在災備建設中,應加強跨部門跨行業的協調,大力推進雲計算環境下災難恢複體係的建設,提供社會化、集約化、專業化、共享共用的災備服務。
雲計算促災備模式轉變
今天,災備建設的重要性無論怎樣強調都不過分。尤其在最近幾年,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各種係統癱瘓事件不斷出現,給災難恢複體係建設帶來巨大挑戰。雖然我國災難恢複體係建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存在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主要表現在:災難備份中心選址過於集中,使風險高度集中,未能體現“平戰結合”的災備建設原則;缺乏統籌規劃,災備建設投資浪費勢頭進一步加劇,未能基於實際需求確定災備建設等級,自建比例過大,水平參差不齊,造成資源浪費。
雲計算的出現,為災備行業帶來一個與傳統方式截然不同的途徑,災難恢複行業也由此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在中國信息安全測評中心主任吳世忠看來,雲計算的核心思想,就是將大量用網絡連接的計算資源進行統一管理和調度,構成一個計算資源池,向用戶提供按需服務。通過雲計算,可以減少政府所擁有數據中心之間的應用數量,加快數據中心整合的步伐,構建一個成本和風險更低、更專業化、服務範圍更廣、更靈活的災難恢複體係。
萬國數據創始人兼CEO黃偉認為,今天,隨著雲計算技術的發展,完全可以實現高可用業務理念。利用虛擬化技術和雲技術的平台基本上可以實現災備、生產之間的無縫平滑的切換,通過一些雲計算的手段和技術的架構,能把災備中心、測試中心、生產中心等IT資源更緊密地有機整合。黃偉告訴《中國計算機報》記者,從虛擬化到彈性架構到雲,都為災備建設帶來非常好的模式。比如,在傳統思路下,要把本地存儲上的數據進行實時的數據複製其實在技術上很難實現,采用雲調度方案後,所有處理能力是虛擬的,對這種數據複製,就可以采用虛擬化方式進行,非常簡單地完成。
國富瑞數據係統有限公司總裁冷飆認為,雲計算使災備和業務連續性管理麵臨新的變革。雲計算具備資源分布式部署和資源跨區域協同工作的特點,在災備領域,傳統的“一主兩備”模式將逐步淡出視野,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災備模式,即“多個數據中心跨區域部署、互聯,計算和存儲資源分布式整合調度,應用負載均衡,同時在線,互為備份”,而支撐業務持續性運營的管理和應急預案也將隨之調整。
加速行業標準的製定
雲計算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災備模式的轉變,而隨著災備體係建設的發展,對災備行業標準的需求也日益突出。
萬國數據副總裁、災難恢複首席專家、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災難備份中心建設與管理規範工作組組長汪琪表示,目前,國外恢複災難備份方麵的標準其實並不多。在國外,相關人員更多是從業務聯係的角度去推標準,而中國在信息係統和災難恢複方麵已經做了大量的投資和研究,所以這方麵的標準才是最急需的。
2005年,原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組織中央辦公廳、人民銀行、證監會、保監會、國稅總局、海關總署、鐵道部、民航總局、國家電網等重點機構和行業以及北京、上海、廣東三地政府代表共同製訂了《重要信息係統災難恢複指南》。萬國數據服務有限公司作為一家商業機構參與了該指南的製定。2007年,該指南正式成為國家標準《信息係統災難恢複規範》(GB/T20988-2007)。該標準出台的最大意義在於,對災難備份、災難恢複相關術語進行了規範和梳理,指明了災難恢複工作的流程,明確了災難恢複的等級和相關要素,明確了災難恢複工作的主要環節及各環節具體工作,其中包括災難恢複的管理、需求的確定、策略的製訂和實現、預案的製訂、落實和管理及預案框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