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英雄得路奮追尋,天綱分明不漏針。豪傑歸降從所欲,方知正直見天心。 卻說周勇與何振邦二人自此聯盟安樂,按下休提。 再談陝西賊道王寘鐇自從得了紫陽、自河二縣,屢次攻擊興安、延安二府不下。七年二月,乃大集諸將,點起雄兵十萬攻打延安。 楊一清聞報,添兵守禦,見前者也曾拜本回京並無發落,遂命家人入京打聽,方知奸黨弄權。意欲返京誅滅奸黨,又值寘鐇作亂難以作移,聞得賊兵十分驍勇,隻得再複命人拜本回京,直到梁儲太師處投遞。 梁儲一聞邊報,即時入宮奏聞聖主。 聖主問道:“聯欲命伏獸大將軍掛帥前往,老太師意下如何?” 梁儲奏曰:“不可。我想奪鼇乃是一個草莽之夫,況且初進朝堂,對軍機事情未諳,恐反有誤國家大事。” 少主又曰:“以卿主意,保舉何人?” 梁儲奏曰:“以臣愚見,惟有李東陽小心行事。女筱令才。足堪掛帥。戶部尚書之子李自強乃功臣之後,深通武略,可作先鋒。兵部主事孫建中足智多謀,堪作運糧司馬之職,望我主起雄兵十萬,去到陝西協同楊一清征剿蟊賊,可保無虞,惟願我皇準奏。” 少主聽罷,龍顏大悅,就命老太師草詔:封李東陽為統兵大元帥,禦賜符印緩,點兵十萬協同。李自強、孫建中就日興師,不須入宮麵諭。 梁儲領命。遂捧了聖旨來到李東陽衙中宣讀旨諭,李東陽俯伏山呼。 讀罷,起來一同坐下。 梁儲即將主上欲命奪鼇掛帥之事對他說知。又雲:“老夫諫阻保舉大人提兵而去,倘大人一到陝西,把朝中奸黨事情對楊一清告說,叫他凱奏回朝,誅滅奸黨。朝中事情有老失料理,大人不用掛心口你即可傳令,對二人說知,就日起程,不可怠緩。” 於是,辭別回宮,複命去了。 李東陽遂命人報知孫建中、李自強點起雄兵十萬,祭旗興師,浩浩蕩蕩,直望陝西而來。 卻說周勇與何振邦二人,自從結拜之後,或遊山打獵,或在家練習弓馬。 是日閑暇無事,二人見天色晴和,攜了弓箭出門遊獵,不意來到座高山,樹林叢集,覓著山徑而去。 忽見一隻獬豸在林中跑將出來,二人上前將鐵鍬亂打,那獬豸抵擋不住,望林下而走,二入向前追趕。 卻說李東陽大兵已到山下,偶遇那獬豸逢兵便傷,逢人便咬,火炮不能所傷,刀槍不能所刺,卻被咬傷軍中數十明正翻遊江南餘人。軍士忙入後營報知主帥,李東陽即命李自強、孫建中二人前去擒捉。 二人領命,來至前營與那懈穿相鬥,卻被懈穿抓傷,二人大敗而走。正遇周勇、何振邦趕到,上前用鐵鎚將那懈穿打死。 李東陽在高阜處,看見二人如此英勇,立即傳命,請他二人到來相見。 二人即到帥前跪下。 李東陽問道:“爾二人姓甚名誰,何處人氏?有此英雄,何不與王家出力封妻蔭子,豈可隱在山林?” 振邦即頭票道:“小人姓何字振邦,乃本處人士,那個是結義之弟姓周名勇,都為家道貧寒,無本營生,隻得上山獵獸以度光陰,豈敢妄異立功疆場標名竹帛耶?伏望大人恕罪恩沾罔極矣。” 李東陽見二人誌氣昂昂,不類凡夫俗子,即便開言問道:“爾二人既好遊山打獵,可曉得弓馬嗎?” 二人齊聲答曰:“行軍布陣未得親臨。至若諸般武藝,頗曉一二。” 李東陽就命二人當麵比試,見他弓馬嫻熟,件件皆能,遂說道:“本帥今日帶兵征剿虱賊,見爾二人如此英勇,欲命爾十!一二人為總旗之職,帶領隨征,就在帳中建功立業,爾意下如飛別何?” 二人聞說滿心歡喜,遂上前領命,叩頭謝恩,集道:“小人茅舍離此不遠意欲回家稟知母親,便來隨駕,未曉元帥,可見容否?” 東陽說曰:“人子之道,理當如此。本帥令人馬緩緩而行,在途中等你。你二人好速急回頭趕上,不可遲疑。” 即賜白銀三十兩,交他帶回安家。 二人叩謝,奔回家中,即將此事對母親與眾人說知,又將銀子交與母親度活,各皆歡喜。 王氏吩咐二人”但係得勝回朝,即好改換姓名。恐防冤家見害。” 二人說道:“我們自有主意,無勞嫂嫂掛懷。” 於是,拜別出門,來至馬前,見了元帥。李東陽就命二人為總旗之職,賜了令箭。 每人統領五百兵馬向導登程,所過州縣,大小官員俱來迎接。非止一日,來至陝西界首。 李東陽吩咐下寨安營,命人到都禦史楊一清處報知。 楊一清聞得李東陽掛帥而來,喜如雀躍,遂擺列三軍大開城門,親來迎接。 二人相見,聚談契闊之情,攜手進城,大擺筵宴,商議退賊之策。 李東陽問道:“近日賊勢如何?” 楊一清答曰:“賊兵擁數萬之眾,十分精銳,前已得了紫陽、白河二縣,現在又攻打延安,勢極危急。”前日得接紫陽降縣縣主岑文治密書,說道:‘賊人倚仗一人。姓馬名萬程,十分曉勇,乃延安府宜川縣人氏,在詢陽縣教習門徒,為人豪俠。得聞劉瑾弄權,逼王守仁投河而死。王守仁是他姐夫,故此十分憾恨,欲到京師誅滅奸黨,後聞賓鈴起兵,詐稱反到京中誅滅劉瑾,他信為然,遂引門徒投了賓錨,實欲協力誅奸滅黨,為民除害。” 前日攻破紫陽之時,纖毫無犯,所到之處,百姓香燭相明正摘遊江南迎。近日得聞寘欲謀天下,殺戮軍民,已有不合之意,若大兵到日,他定必出降。若得了此人,賊兵易於破矣。 明日待老夫帶領一支人馬先到紫陽,以好言說之,勸他歸順,看彼何如?大人可帶領人馬去救延安。我若得此人歸順,即便驅兵而來,兩下夾攻,何愁此賊不滅? 二人酌議已定,李東陽辭別回營而去。 入至帳中,傳下令來:“明日五更造飯,平明拔寨起程,直望延安府進發。” 卻說楊一清到了次日,晨早升堂,傳令左右:“二營大小三軍披掛伺候。” 號令一下,兩營兵馬齊到校場候令。 楊一清披掛上馬來到校場,點起一萬入馬,直望縈陽縣而去。 又命人到金華山下,對總兵官趙廷佼說知,叫他緊守營盤,不可亂動。倘賊兵敗到,上前截殺。 於是,來到紫陽城下布列陣勢,命人到城下高叫,叫馬萬程答話。 馬萬程已打聽到朝中命李東陽掛帥,大兵已到陝西;又知道楊一清帶兵至此,先與知縣岑文治商議禦敵之計。 文治乘機勸曰:“寘鐇所為,先鋒爺可得知否?” 馬萬程答曰:“豈有不知?無奈事到其間,難於進退,足下有何妙計?” 文治答曰:“以弟愚見,兵臨之日出城降之,待至回朝之時,然後見機而作。一則保全滿城百姓,二則先鋒爺免至汙名萬載。正是一舉兩得,乃十全之策也。” 萬程聽罷,點頭稱善,遂寫告示遍貼滿城。 軍民人等知悉,倘有妙策良謀,許爾到轅門麵告,不可遲疑。 眾百姓一聞此說,遂擁到帳前,跪下稟道:“我們蒙先鋒爺爺厚恩,瀝膽未能圖報。爺爺若有此意,倘兵臨之日,我們出去請降,兼說爺爺恩義,懇大人播用,以報前恩。” 萬程聽罷,即便寫了降旗,命眾百姓在城中等候。 正是:一時點醒忠良念,就是朝綱一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