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 陣場中賊徒自刎 荒山上兄弟窺形(1 / 2)

詩曰:賊勢縱橫競戰爭,誰知勇將顯奇能。薄施小技將謀獻。盡把群奸化作塵。 卻說馬萬程一心準備歸降。是日,忽聽得人喧馬沸,方欲使人出城打聽消息,疾聞城外高叫:“馬萬程答話!眾百姓上城樓瞻望,看見大兵已臨城下。離城三裏之間結寨安營,刀槍劍戟擺列成行。”門旗之下,坐著一人,頭戴金盔,身披火甲,旗上大書:“總製三軍都禦史楊”字樣,知是陝西總製帶兵到此。” 遂急下城來,把降旗扯起,大啟城門。 眾百姓一齊擁出,人如蟻隊,直望大營而去。 將及營前,被把營軍士喝住,不令近前。 眾百姓就跪在營前,把降章獻上。章內所載馬萬程投降之意與眾百姓稱頌之言。 楊一清覽畢,揚眉大悅,準了投降,即吩咐百姓速轉城中,傳知馬萬程與岑文治到營參見。 眾百姓領命回到城中,對岑、馬二人說知。 岑、馬二人自行束縛,來至營前請罪。 楊一清一見,下階親解其縛,賜之坐位。 二人說道:“幸蒙恕罪,得全滿郡生靈。又許歸降,已酬所願,安有坐位之理。” 一清答曰:“先者得聞百姓頌公恩義,乃知豪傑之心,爾且一旁坐下,待至見了李東陽元帥賜職領兵,共除孟賊。凱旋之日,奏聞聖主,然後加封。” 於是,共入城中安民已畢,大擺筵宴,稿賞三軍。 楊一清就問:“石泉縣是誰人把守?” 馬萬程答曰:“是賊將祝榮彪把守,此人十分英勇,況有鐵甲兵四千,須當智取,不可以力爭者也。次日,待我帶本部人馬,當作戰敗模樣,賺他開城。大人可領一軍隨後趕到,見我入城之後,就在城外安營,一聞城巾炮響,驅兵殺入,又令六千軍馬分作兩支,在西北兩門之外埋伏,但見城門開放一齊殺人,剩下南門待他逃走。我想,金華山下現有總兵官趙廷佼之軍擋其去路,我等然後合兵一處,在此淹殺。兩下夾攻,此賊可擒矣。” 楊一清聽罷,拍案驚奇,讚道:“果然妙計!明日就當依次而行。” 於是,各人歸寢。 到了次早,楊一清就命岑文治帶三千兵馬往北門埋伏,又命千總張世英帶三幹人馬往西門埋伏,吩咐:但見城門開放,一齊殺人。 三人領命去了。 楊一清遂著馬萬程帶了本部人馬到石泉縣賺榮彪開城又吩咐把總嶽元、穆順二人緊閉城門。保住紫陽滿縣百姓,倘賊兵來到,不許開城出戰。二人領命。 楊一清盼咐停當,遂點起三軍,隨著馬萬程之後而去。 卻說馬萬程帶了本部人馬來到城壕,假作殺敗模樣,大叫開城。 是時,把城軍士在城樓一望,見是馬萬程人馬,又見後麵官兵蜂擁而至,遂大開城門,任馬萬程帶著人馬一擁而入。 萬程幹是上到城樓,將賊兵盡行殺死,把城門打開,即便提兵殺人城中,找尋榮彪而去。 卻說榮彪正在大堂飲酒,忽聞外麵喊殺連天,定知有變,遂急忙提叉上馬,大集鐵甲。三軍就在府門殺出,適遇馬萬程來到。 榮彪正欲開言向及,被馬萬程一槍刺去,正中著榮彪膊肩,榮彪舉又迎敵,二人戰有十個回合,忽見城外東西北三路人馬殺來,榮彪無心戀戰。遂望南門殺出。 楊一清命岑文治與張世英把守城中,找尋餘賊,自與馬萬程合兵一處,隨後追殺。 卻說總兵官趙廷佼軍馬在金華山下駐紮,乃於昨日得接楊一清文書,已知此計。正在帳中與眾將商議,忽哨馬報道:“前麵有一支賊兵殺來,恰似敗走模樣,特此報知,請令定奪。” 趙廷佼聞報,登時披掛上馬,聚集三軍布成陣勢,以待廝殺。 卻說祝榮彪走到此間。見哨馬報道:“前麵有一支兵馬擋住去路。” 榮彪聽罷,嚇得魂不附體,身中無主。 正是:兩手未搖身已動,麵皮不染色先青。 因見前無去路,後有追兵,乃仰天歎曰:“吾命休矣!” 遂大喚三軍”隨我殺來,倘若不能殺出,定然死於此矣!遂大叫一聲,提叉殺去。 趙廷佼一見驅兵殺上口誰想官兵眾多,榮彪左衝右突不能得脫,又見後麵楊一清兵馬又到,兩下夾攻,把榮彪人馬圍得鐵桶相似。 從已時殺至未時,戰了半日,榮彪身帶重傷,回視人馬殺盡。隻剩自己孤身,料難得脫,遂大叫三聲,自刨而死。 眾兵上前,將他首級割下。命人解至李東陽帳中示眾,兼注馬萬程功勞。 楊一清又命趙廷佼帶兵到石泉縣城外駐紮,斷卻賓播歸路。遂同馬萬程提得勝之兵,直望延安府而去。 卻說王真鑄自提十萬之眾攻打延安,已困一月,未能得脫。 一日,聞得城中糧草將盡,不勝歡喜,遂命賊兵四麵攻城。 忽見流星馬報道:“紫陽已失,馬萬程出降,石泉縣又被馬萬程賺開城門。把押陣急兵大司馬祝榮彪逼死,大兵將到白河,副先鋒王權有書到來求救,請令定奪。” 宵鉗聽罷,恰似霹靂一聲,大叫三番,氣倒帳內。 眾將上前解救,漸漸蘇醒,聞言歎曰:“白河將近成功,折吾左臂,真乃天喪我也!” 遂喚張參謀進帳商議。 張壽平聞喚來至帳中。便問:“都督有何商酌?” 寞銘把此事對他說知,並問:“參謀有何妙計?” 張壽平答曰:“事已如此,氣之無益。都督可撥二萬人馬星夜去救白河,待至破了延安,然後商酌。” 賓錳就命軍中提標盧汝階、羅在成二人,帶二萬兵馬星夜去救白河,二人領命,提兵去了。 忽哨馬又報道:“朝中命李東陽掛帥,李自強為先鋒,帶兵十萬來救延安。” 賓錳聽罷,心中無主,遂盼咐再往打聽,即便與參謀商議退兵之策。 壽平曰:“可往山上,看他紮營安寨如何?以便攻取。” 真鑄遂與參謀乘了兩匹白馬,走上高山觀度形勢。果見東陽之兵旌旗蔽日,大隊而來,就離城裏安營結寨。 張壽平用馬鞭指道:“你看他東南角之兵行得甚慢,想是押糧之軍。都督今夜可帶一支人馬去劫糧草,他若糧道有失,則不戰自退,我等分兵趕殺,可獲全勝。” 賓播點頭稱是,一同下山。 來至帳中,奧銘傳令:大小三軍黃香造飯,飽餐披掛伺候。比及初更,點起二萬人馬,分為兩路殺出。又令張壽平帶一萬人馬在途中埋伏,以待接應吩咐兵丁掩旗息鼓,直望東南角而進。 卻說李東陽來至延安,離城十裏結下營寨,命向導官繪了形圖,見有一條大路兩條小路。大路直進延安府城,東南小路可至延安城後,西北小路可至延安府前。 看罷,便將形圖貼於帳外,傳令大小三軍若有獻謀者不妨到帳中麵察。於是,埋鍋造飯,且住不提。 卻說周勇與何振邦用過晚膳,閑暇無事坐在帳中,見月色微明,二人盼咐兵丁:“緊守自己營寨,不許擅離。” 於是,周、何二人就各跨馬,同上高山巡遊去了…… 不期來到一座高峰,見群山擁翠,兩岸排鬆,景物荒涼,十分雅趣。 周勇指道:“賊兵想在此方,我等到來未曾臨敵,恐被別人立了頭功,若明日交兵,哥哥務必擒拿賊首,方顯得我們兄弟本事。” 說罷,向延安府城四下觀望,忽見前山之下。隱隱有塵頭衝起。 周勇叫道:“哥哥,你快來觀看,你看此塵頭繚繞,似有軍事行動之狀,莫非賊兵到來劫寨不成。” 振邦於是駐目一看,答道:“果然是了。” 二人慌忙下山,入到帳中跪下案道:“小入適在山前巡哨,見對山東南角上有塵頭高卷,想是賊兵向東南而來劫我們糧草。以小人愚見,料其帶兵至此,城下必定兵稀,兼無主將,莫若將計就計,元帥可帶人馬到東南小路與他和拒,就留先鋒在此把守大路,待我們兄弟二人帶了本部五千人馬從西北小路殺進,以解延安之危。”倘若得勝,合同城內之兵從東南殺出。兩下夾攻,令其首尾不能相顧。東則有元帥之兵。西則有都禦史楊大人之眾,南則有總兵趙廷佼之軍,北則有先鋒與我兄弟相拒。此際則賊黨無處奔逃,舉而大功成矣!未知元帥以為若何?特此票知,請令定奪。” 正是:菠定彎弓擒猛虎,安排香餌釣金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