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設計工作室建設與社會服務的有效機製探究
文化心旅
作者:袁金戈 周令畢
[摘要]在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製教育中,學科建設(包括工作室建設)與學科為社會服務是互為依存的兩個方麵,任何一個方麵沒有到位,都會影響到工作室製教學改革的效果。因此,將工作室建設與社會服務的機製進行深入的研究,對於教學改革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工作室社會服務有效機製
一、工作室製教育需要社會服務的支持
高職高專院校嚐試以工作室製的模式進行教學改革以來,對相關的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在這些研究中,大多都是從社會服務對學科建設促進的角度進行分析和研究。卻較少涉及在藝術設計工作室建設中,怎樣為社會進行服務,並且建立有效的機製。
在工作室製教育的實踐中,我們感覺到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製教育非常需要社會服務的支持。這種支持主要來自四個方麵:其一、提供真實的實踐項目;其二、提供資金、物質和設備的支持;其三、提供師生共同提高的動力;其四、提供考核教學效果的環境。
(一)工作室製教育相對於社會服務有較強的依賴性
工作室製教育是一種教育模式。工作室製教育的先行者、當代偉大的建築家沃爾特·格羅佩斯,1919年在德國創建“國立包豪斯設計學校”時為工作室製教育定義:要將學校教育同社會生產掛鉤,要求學生既要有理論素養還要有動手能力。根據這個要求,沃爾特·格羅佩斯強調工作室製教育是一種作坊式的教育。即:將整個在校教育都放入工作室中結合社會生產來進行。按照這個定義,工作室製教育比工作室教育所包含的內容要廣泛得多。而且針對傳統的課堂教育,工作室製教育將教學的重點從課堂轉移到了工作室。如果說一般意義上的工作室教育是指為傳統課堂教育作配套的話,那麼工作室製教育將以工作室的活動作為教育的中心,通過完成社會生產任務,達到完成學習任務的目的。按照沃爾特·格羅佩斯的設計,在工作室製教育中,工作室內沒有師生,隻有“熟練技師和學徒”,學生是在實幹的過程中去學習,他們將會與比較有經驗的人進行合作,或在前輩的指導下,通過實際製作物品來學會一些東西。
在這種模式下,教育就需要大量的真實課題作為支撐,而隻有在實現為社會服務的項目中,才會源源不斷地獲取這些課題,也隻有結合社會生產項目進行工作室製教育,師生才能夠源源不斷地通過與比較有經驗的人進行合作,或在前輩的指導下,通過實際製作物品來學會一些東西。
(二)實施工作室製教育的條件需要在社會服務中得到提升
完成工作室製教育中的真實課題,需要相應的器材設備與物質。這些器材設備與物質還必須得到與社會生產基本同步的提升。這種條件的改善,僅僅依靠教學經費的支撐,是很難實現的。即使是實現工作室製教育項目的初期,在短時間和個別情況下,還有可能通過學校投資來實現,當工作室製教育全麵推廣開來時,其資金缺口就不是依靠教育經費可以彌補的了。另外,如果在工作室製教育中師生製造出來的作品不能夠為社會生產生活所接受,造成的浪費也不是學校或學生能夠承受的。從為社會服務的項目中得到資金和物質的支持,不但可以彌補教育經費的不足,還能夠保障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製教育條件的不斷改善和提高。這些已經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得到證實。
(三)實施工作室製教育的師資隊伍需要在社會服務中得到鍛煉
既然工作室製教育是“通過將整個在校教育都放入工作室中結合社會生產來進行”的,而且學生是通過“與比較有經驗的人進行合作,或在前輩的指導下,通過實際製作物品來學會一些東西”的。那麼,一支對於目前社會生產的需求比較了解,有一定的行業生產水平,能夠帶領學生實際實施社會生產項目的師資隊伍,對於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製教育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從高職高專院校的近況來看,具有一定數量的大師,是比較困難的。通過為社會服務,充分地吸收社會生產單位中那些對於社會生產環境十分了解,且願意關注教育事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參與到在校教育中,對於充實教師隊伍,提高教學質量有著積極的意義。而在校教師也在參與社會服務中得到鍛煉和提高。從長遠的角度看,由於在校教育與社會生產實踐存在著一定的滯後效應,參與社會服務對於提高在校教師的水平,都是有積極意義的。
(四)工作室製教育的成果將在實施社會服務中得到檢驗
藝術設計專業的教育成果,必須物化為一個個的具體項目,特別是高職高專工作室製教育則更加強調成果或作品的實用性。所以,高職高專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製的那些虛擬課題,對於訓練學生的效果一般是不理想的。而那些接觸社會生產、生活的課題,其質量和水平是必須接受社會實踐的考核。那些從社會服務中直接提取的項目,則在整個過程中都要得到社會需求的檢驗。事實證明,工作室製教育中絕大多數的實踐性課題都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製教育成果接受社會服務檢驗有下列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