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忠於職守”的現代行政文化
執政與行政
作者:衛小春
隨著以轉變作風為重點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不斷深入,中共中央連續出台“八項規定”、“六項禁令”等多項製度,並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果和社會效應,從長遠看,對經濟社會發展也將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我們認為,當前還應順勢推進,在全社會培育一種以“忠於職守”為核心價值理念的、符合現代社會要求的行政文化,把製度約束上升為全體幹部的文化自覺。“忠於職守”是對法定職責的無條件堅守—不僅要履行職責,還要盡職盡責,盡忠職守。所以,“忠於職守”的行政文化有兩個要義:一是把該做的事情做到位。二是不該做的事情堅決不做。然而,與“忠於職守”相悖的現象,在社會上泛濫已久。
其一,馬馬虎虎,玩忽職守。現實當中,公職人員因為職責意識淡漠、個性粗率、懈怠而行事馬虎,導致工作失誤、財產損失和人身傷害後果的事例,屢見不鮮。
其二,盛行“差不多主義”,對職守打折扣。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表現之一,就是奉行“差不多主義”:凡事不認真、不以為意、推諉扯皮、敷衍塞責、屍位素餐、得過且過。近年來發生的重特大安全責任事故,多是由“差不多主義”釀成。我們可以測算,假設一項政策或者製度有5個執行環節,每個環節上都滿足於90%的執行和遵守,這樣經過5次“差不多主義”之後,最後的工作效果就是不及格!
其三,“忠於上級”而不是“忠於職守”。有些幹部以“做好上級交辦的任務”代替做好本職工作,用“為上級服務、讓領導滿意”代替為人民服務、讓老百姓滿意。有些領導竟然也把“聽話”、“好使”作為選用幹部的標準。這些“公仆”實際上變成了“私仆”(甚至“家奴”),他們對上級領導唯命是從,對人民群眾不作為、亂作為。而幹部不作為正是積累戾氣的土壤。
其四,以權謀私,瀆職失職。有些幹部“不給好處不辦事,拿了好處亂辦事”,把崗位職責視為謀取個人私利的搖錢樹。更多的是迫於“人情文化”的壓力,放棄職責和操守,成為“鄉願”陋俗的俘虜和各種“潛規則”的犧牲品。
其五,長官意誌,濫用職權。“老虎、蒼蠅”腐敗分子超越權限、濫用職權現象嚴重,其主觀根源就在於長官意誌膨脹,視職權(公權)為不受約束的私權,視職責和黨紀國法為無物。
以製度遵守為起點和底線,以文化自覺為目標,高揚“忠於職守”的行政價值理念,悉心培育現代行政文化,使忠於職守深入人心,成為所有幹部履職行為的基本遵循,人情社會、官本位風氣、“差不多主義”就不難根治,黨風政風就一定能根本好轉。
在此,我們呼籲:
第一,要嚴明黨紀國法。對形形色色的玩忽職守和濫用職權行為,堅決按照黨紀、政紀和國法嚴厲懲處。一方麵,要進一步明確幹部崗位職責、工作標準和績效考核辦法,公開權力清單並使之可查詢、可評價、可監督;另一方麵,“牛欄關不住貓”,黨紀、政紀、國法本身不能“粗枝大葉”,不能隻是價值性倡導、原則性規定,要進一步對紀律要求和法律規範量化、細化、程序化,在違紀、違法行為和紀律處罰、法律責任追究之間,建立穩定的因果關係。
第二,清理整頓幹部特權。特權是“法”外之權,在本質上是對忠於職守的踐踏,要堅決清理。對於長期習以為常的各種公共待遇,應該逐一清理,定出標準和紀律,該量化的量化,該公開的公開,該壓減的堅決壓減,減少似是而非的灰色事項。
第三,要切實發揮民主監督作用。推進黨風廉政建設,要切實發揮政協組織、民主黨派的民主監督作用。民主監督有用、有效而無後顧之憂,有助於營造政治清明的氣象,進而以君子之德偃服社會不良風氣之草!
(作者為民進中央副主席,本文是作者在政協大會上的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