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身緊逼”是當下改革新常態
執政與行政
作者:劉根生
日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重要改革舉措實施規劃(2014—2020年)》,經中央全麵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談到怎樣把這張“改革施工圖”落到實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強化督促考核機製,實行項目責任製,分兵把守,守土有責,主動出擊,貼身緊逼”。
“貼身緊逼”是體育術語,主要指在籃球和足球比賽中,場上球員要盯牢對方持球隊員或自己所要防守球員,在“守土盡責”中實現競賽戰術。可以說,“貼身緊逼”就是當下改革新常態。
糾正放權打折現象,就得“貼身
緊逼”
全麵深化改革,簡政放權是“當頭炮”。簡政放權,實質是厘清政府與社會、政府與市場的責任,理順政府“有形之手”與市場“無形之手”的關係,真正做到凡是市場機製能有效調節的經濟活動,凡是社會組織能夠提供的公共服務和解決的事項,一律都要交給市場和社會承擔,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和對微觀事務的直接管理,把創造力還給市場,把活力還給市場,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可以說,簡政放權程度有多深,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就有多大,全麵深化改革成功率就有多大。
然而在實踐中我們看到,一些地方和官員放權就像是擠牙膏,監督力度大,權力就下放得多些,反之就“抱著葫蘆不開瓢”。有些單位總是在打“小算盤”,不願意把手中權力分割出去。就算迫於壓力“交權”,也是放小收大,“幹貨”不多,所放權力與基層需要不匹配。鑒於“觸及利益比觸及靈魂難”,更應以硬舉措“強拆”既得利益藩籬。一方麵要建立權力清單製度,界定權力邊界,規範和明確權力運行程序、環節、過程、責任,一方麵要用嚴格督查和問責來“貼身緊逼”,杜絕放權打折現象。
糾正“不改革仍有出路”的錯覺,就得“貼身緊逼”
當發展中矛盾和問題積重難返時,大家很容易形成“不改革死路一條”的共識和行動;在發展基礎好、回旋餘地大時,往往會有“不改革仍有出路”的錯覺。於是,在改革問題上等待觀望、求穩怕亂。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今年以來經濟發展正呈現穩中有進態勢,這也使有些人產生了錯覺,以為“不改革仍有出路”。於是,安於現狀,得過且過;視改革為“自找麻煩”,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態度對待改革;一旦改革涉及權力和利益調整時,往往找各種借口以示“不能動、不能改”,或幹脆陽奉陰違;沒有“頂層設計”等“頂層設計”,有了“頂層設計”等人家出經驗,瞻前顧後,左顧右盼。
其實,經濟發展能在應對挑戰中呈現穩中有進態勢,直接得益於改革。未來如何,仍然取決於改革。隻有堅定不移深化改革,補上政府職能轉換不到位、市場體係不完善、企業改革不徹底等體製機製“短板”,才能可持續發展。“不改革仍有出路”的錯覺,萬萬要不得。各級幹部應當看到,改革是“麻煩事”,不改革,經濟社會發展就會“更麻煩”;改革或許難免“短痛”,不改革就會有“長痛”。同時,我們也得在“貼身緊逼”上多出實招,比如以改革成效論優劣,用好考核指揮棒,杜絕改革“決而不行、行而不破”現象。
確保改革“蹄疾而步穩”,就得“貼身緊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要既敢於出招又善於應招,做到“蹄疾而步穩”。改革不能拖,“蹄疾”就是要以雷厲風行精神推進改革。改革需要勇氣,也需要方法。“步穩”則是要尊重規律,一個困難一個困難克服,一個問題一個問題解決,幹一件成一件。講“貼身緊逼”,就是要拿出釘釘子勁頭來,錘錘敲在實處,事情不落實決不放下“錘子”。“深水區”改革時代,“石頭”已經不太好摸了,正所謂“剩下的都是難啃的骨頭”。講“貼身緊逼”,就得保持,始終保持堅韌不拔的精神狀態,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以善作善成的改革實效為百姓造福。幹部有多大擔當,改革就有多大成效。各級幹部都應自覺當好改革“領頭羊”,把“實施方案抓到位,實施行動抓到位,督促檢查抓到位,改革成果抓到位,宣傳引導抓到位”,充分釋放改革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