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攀學術和道德“兩個高峰”
機關與基層
作者:本刊記者
“社科院作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最高殿堂,要把道德建設作為必須落實的重要任務,逐步建立具有社科院特色的道德規範和準則。” 社科院黨組書記、院長王偉光多次強調,科研、管理人員要勇攀學術和道德“兩個高峰”。在日前由社科院直屬機關黨委舉辦的第二屆道德建設論壇及巡講活動中,全院56家研究所和職能單位的700多名科研、管理人員和青年代表就如何構建哲學社會科學道德和精神高地,勇攀道德學術雙高峰進行了熱烈討論。
誠與信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巡講活動中,專家學者們一致認為,在當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曆史進程中,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道德誠信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金民卿的觀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雖是軟實力,但需硬建設,這就需要提高踐行誠信道德的個人自覺性,形成社會文化氛圍,強化法律規範約束。近代史所副所長汪朝光則表示,誠信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有力的意識形態支撐和建設著力點。數量與技術經濟所黨委書記何德旭還認為,誠信建設也是黨委工作的重要內容,應將其納入班子和幹部職工的考核中。
德國哲學家齊美爾的名言說:“離開了人們之間的一般性信任,社會自身將變成一盤散沙”。人口所青年代表陳秋霖引用這句名言談到,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尤其需要大力加強誠信建設,這是實現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要求。
為人民做學問,實現大德大信
活動中,專家們紛紛就哲學社會科學的道德基礎和哲學社會科學的黨性、人民性進行了熱烈討論。
全國倫理學會原會長陳瑛提出,社科院的學者必須始終堅守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的準則,堅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做學問。那些學術不端、販賣知識,為壞人張目、給好人抹黑的人根本配不上學者這個稱號,最終會被曆史和人民所唾棄。
日本所黨委書記高洪對此表示認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須不斷學習老一輩的堅定信念、風範和修養,才能在浮華躁動、多種誘惑的社會環境裏堅持誠信、洗盡鉛華、洗盡虛偽”。
古人曾講:“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情報院黨委書記薑輝認為這句話寓意深遠,表示那些有才而無德、無信仰的學者,是做不出大學問的。學者應當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紮紮實實做學問,為黨和國家生產優質的精神產品。
文學所副所長高建平則指出,全國的學術界都會看社科院的學者做得怎樣,從這個意義上講,要將中國社會科學院建設成最高學術殿堂,就必須大力構建哲學社會科學的道德高地。邊疆史地研究中心青年代表孫宏年有著切身感受,表示必須求真務實,踏踏實實做事,老老實實做學問,否則對不起邊疆地區各族人民的信任。
將道德誠信建設融入製度創新中
社科院目前正在深入推進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建設,積極構建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係。社科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趙勝軒在講話中強調,要把加強道德誠信建設作為深入實施科研強院、人才強院、管理強院三大戰略的重要內容,融入到社科院創新工程工作的各項規章製度中。
民族所學部委員魏長寶認為,製定科學合理的規章製度並有效執行是道德建設的重要保障。必須把誠信道德建設製度化,依靠製度的外在強製和運行機製的科學有效,共同促進誠信組織的構建。農發所副所長杜誌雄從另一層麵談到,要構建有效的科研管理體製,需要增加學術評價的科學性,增強學術活動的透明度,加大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懲處力度,從根源上消除產生學術道德失範、學風不正的製度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