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內省認識自我
我感覺似乎有另一個自我與我相隨——一個幽魂的旁觀者,心智清明如常,無動於衷而帶著一絲好奇地旁觀我的痛苦掙紮。
——威廉·斯泰隆(美國作家)
哈佛大學著名教育學家加德納博士提出了內省智能理論。內省不僅是一種自我觀察,更是培養情商的重要手段。
喬伊一直很自卑,害怕交朋友,害怕不能做到最好,一度自卑到自閉,不願與人交流。於是,喬伊轉向通過內省的方式,來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他把自己的內心感受寫在內省日誌中。兩年來,通過每天的成功內省日誌,他和自己分享著夢想、成功的喜悅、失敗的難過、對問題的認識和思考、對朋友的支持與關注等。通過內省,他知道自己害怕交往,於是他開始結交新朋友;通過內省,他發現自己害怕做公開講話,於是他勇敢地在課堂上站起來討論問題;通過內省,他發現自己知識積累不夠,於是他經常去圖書館看各種各樣的書籍。最後,他終於在內省中發現了自己自卑的根源,並逐漸變得積極和開朗起來。
內省讓喬伊變得越來越樂觀和自信,也帶給他成長與喜悅。他說,當覺得情緒低落時,就會很自然地寫寫“成功內省日誌”,寫完之後,真的是一身輕鬆啊!
無獨有偶,兩位教授做了這樣一個實驗:讓兩組小老鼠走迷宮,一組小老鼠走出迷宮後,讓它立刻再進迷宮;另一組小老鼠走出迷宮後休息一段時間,再進入迷宮。實驗結果發現,休息過的那組小老鼠用了更短時間走出迷宮。由此顯示,小老鼠在休息的時候進行了真正的“學習”。
內省能夠讓我們聽見來自我們內心的聲音,而隻有真正地認識了自己,才會變得更加強大。
課堂收獲
人的成長過程就是不斷地自我修正和再認識的過程,每一次的自我反省就是一次新的認識自己的機會,隻有日省其身,才會對自己越來越了解,對未來的發展目標越來越清晰,取得成功的機會也就更大。
用“WHWW”法來了解自己
自知之明是最難得的知識。
——西班牙諺語
“WHWW”法則是著名心理學家日莫曼在1994年提出的。
這個法則原本是針對自我意識和自我監控而提出的。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可以用這個法則來了解自己。“WHWW”分別代表了四個單詞:“Why(為什麼)、How(怎麼樣)、What(是什麼)、Where(在哪裏)”。用這四個單詞代替四個基本問題來了解自己、審視自己和解決問題,就能夠得到一個相對立體的答案。
艾伯特是化學專業的哈佛畢業生,但是他一直喜歡計算機技術,他不想從事本行,又擔心改行的風險。他的同學說,現在很多網站上都有職業測評,有的特別準,找工作之前一定要測一測。於是,艾伯特來到了哈佛就業發展中心谘詢。
在這裏,工作人員給了他一份詳細的問卷。其中有這樣幾個問題:你為什麼要選擇計算機技術作為未來的職業方向?你認為自己更勝任化學專業還是計算機專業,為什麼?你最喜歡的是什麼?你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你的興趣和快樂?
艾伯特粗略地看了看這些問題,他還沒開始動筆填寫,就放下表格離開了。艾伯特走出去的那一刻告訴自己:我想我知道自己要做怎樣的選擇了。
如果我們能夠用這四個問題來分析自己的行為,我們就一定能加深對自己的了解。比如:在競選職位時,有一個職位非常適合你,你也很想晉升至這一職位,這能更好地發揮你的能力。按規定,每個想要競聘中層幹部的人都要發表一個競聘演講。在演講之前,我們就可以參照“WHWW”法則來更好地了解自己。對於“為什麼”的回答——渴望晉升,說明自己是一個有進取心的人;對“怎麼樣”的回答——則是要提出自己若能競聘成功這一職位將實施什麼樣的計劃;對“是什麼”的回答——則是要說明自己的這一計劃想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也就是自己競聘這一職位想要尋得什麼樣的突破;而對“在哪裏”的回答——則是要客觀地審視自己,對自己做出恰當的評價,從而為自己競聘這一職位提供信心。
課堂收獲
“WHWW”法則不僅能夠讓我們及時了解自己的優點和缺點,而且還能夠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及變化等很多個人心理情況。每一個渴望了解自我、獲得成功的人士,都應問一問自己的“WHWW”,三思而後行,方能立於不敗之地。
做一個內心的旁觀者
遵循內心的熱情。選擇對自己而言最有意義且能夠讓自己快樂的事情去做,而不是盲目聽從別人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