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意誌力認知課——認識意誌力,擁有生命力(1)(1 / 3)

意誌力:人體內的神秘力量

意誌力源於持續的行動、自動自發、明確的目標。

——哈佛格言

有一段時間,網上瘋傳一組哈佛校園的照片,大家從這些照片中開始關注哈佛學子的生活和學習。這才使得人們認識到,哈佛大學根本不是一所天才學校,這些學生隻不過都太勤奮了。那組圖片顯示,已經淩晨4點多了,但是整個圖書館仍然是燈火通明,所有的學生都在通宵學習,圖書館裏沒有一點聲音。對於一般人來說,通宵學習一夜並不是什麼難事。可是對於這裏的學生來說,他們不單單是學習一天,常年通宵是家常便飯。這是因為,身在世界頂尖學府,除了對自身的要求以外,他們接觸到的全部都是競爭的信息,如果沒有超凡的能力,就不會有立足之地。而這樣的堅持,除了競爭意識的強迫,還要有強大的意誌力做支撐。

加拿大的醫學教育專家奧斯勒非常注重臨床實踐,他把臨床的觀察方法與實驗研究結合在一起,並且證實了人的血液中存在第三種有形成分:血小板。奧斯勒對醫學事業的貢獻很大,他對臨床教學的改革也很有貢獻。這樣優秀的一個人,平常的生活很忙碌,可是奧斯勒始終都有一個習慣:睡覺前一定要看15分鍾的書。其實這樣的習慣是他故意給自己安排的。就這樣,這個習慣他堅持了半個世紀,共讀了1000多本書,8000多萬字。乍一看這沒有什麼,不過是一天讀15分鍾的書而已,可是這樣一件事,能夠堅持半個世紀,可見他的意誌力有多強大。卡斯迪隆足球俱樂部的前鋒沃勒說過:“盡管我們用判斷力思考問題,但最終解決問題的還是意誌,而不是才智。”

課堂收獲

意誌力有很多種,有靜態的,有動態的,它是人們活動中的一種行為。對於意誌力的開發有一些方法,讓我們加強意誌力,在應對問題時就會更加堅強、積極。首先做一件事之前,要有目的性,確立目標;其次,將事情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都著重於本階段的任務;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學會堅持,每當在將要堅持不住時,要鼓勵自己走下去。意誌力有著無窮的力量,修煉得好,便能迸發出無限的力量。

意誌力決定你的命運

地球在轉動,你隻是一粒塵埃,沒有你地球照樣在轉。現實是不會按照你的意誌去改變的,因為別人的意誌會比你的更強些。

——《風雨哈佛路》

《風雨哈佛路》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講述的是一個命運多舛的女孩,同命運抗爭,最終進入哈佛大學學習的故事。

利茲·默裏3歲的時候才見到她的父親,那時他剛剛從監獄裏出來。因為她的父母都染上了毒癮,所以默裏的童年過得非常灰暗。她的童年是在乞討和流浪中度過的,她從8歲開始乞討,15歲的時候她的母親死於艾滋病,母親去世的時候,連簡單的葬禮都沒有,而一直渴望得到母愛的她便失去了這個看似普通的權利。但是她並沒有就此消沉,母親的去世讓她清醒過來,她應該追求自己的人生。所以,在她17歲的時候,她做出了一個影響她一生的決定:回到學校繼續讀書。

17歲的默裏渾身都髒兮兮的,因為她沒有多餘的錢買衣服,但是她還是一家一家地到學校去申請入學,麵對這樣的孩子,每個學校的門檻似乎都高了。但是默裏沒有放棄,她對學校發誓,自己一定會爭取每門功課都拿到A。最終,她通過努力,得以進入某高中一個兩年畢業的加速班。她每天要坐一個小時的地鐵去學校,還要去打工養活自己。沒有地方住,她就露宿街頭,借著路燈看書。在這樣艱苦的環境裏,她也想過放棄,可是想到自己的決定、自己的承諾,她便決定堅持下去。4年的課程,她用了兩年的時間就完成了,而且每科成績都是A。畢業前夕,她的老師帶領著幾個學生去哈佛校園,進入這所學校後,默裏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她說:“這裏的教育能夠讓人變得與眾不同。”

其實,讓她與眾不同的是她自己,讓她不用再露宿街頭、改變自己命運的人是她自己,是她的堅持、她的意誌。最終,利茲·默裏獲得了《紐約時報》的獎學金,如願以償地進入了哈佛大學學習。

課堂收獲

做一個決定很容易,可是堅持下去就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了。成就一個人的往往不是一個重要的決定,而是決定這件事後不斷的堅持。這就如同做仰臥起坐,每次定量做100個,可是往往做了50個就有了放棄的念頭,但是那些有意誌力的人,通常都會堅持下去。人與人的不同,也許就在這50個可有可無的“仰臥起坐”上。意誌力決定著一個人的命運,失之毫厘,謬以千裏,意誌力就是決定你堅持“毫厘”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