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初遇區域曆史地理(1 / 2)

初遇區域曆史地理

文學評論

作者:杜妮

摘要:《區域曆史地理研究:對象與方法——漢水流域的個案考察》這本書是魯西奇先生參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曆史時期漢江流域的經濟開發與環境變遷”的學術專著成果。此書以漢水流域作為考察對象,針對不同時期的漢水流域的不同角度做了深入分析。這項成果不僅對區域曆史地理研究的思路、方法和若幹理論問題做了有意義的探討,而且對區域曆史地理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示範和推動作用。

關鍵詞:魯西奇;區域曆史地理

《區域曆史地理研究:對象與方法——漢水流域的個案考察》是我接觸的第一本區域曆史地理的著作,雖是第一次閱讀這方麵的書籍,但這本書並不難讀,除自己興趣使然外,魯西奇先生在寫此書時並沒有使用太多的專業詞彙,平實的語言頓時減輕了不少壓力。

一、 作者其人

魯西奇先生(1965年生,江蘇東海人)現任廈門大學曆史係教授。目前正在從事長江中遊地區民間文獻特別是民間碑刻與古代冥契的收集和整理、漢水流域古代城市之形態與空間結構的考察、漢水流域城鄉社會的變遷及其區域差異的研究①。魯西奇先生1989年師從石泉先生學習曆史地理。他的博士論文《漢魏六朝時期長江中遊地區地名移位之探究》的核心就在漢水中下遊特別是中遊地區。博士畢業後,他將研究流域逐步擴大到整個漢水流域。經過一係列的實地考察和研究,終於寫成《區域曆史地理研究:對象與方法——漢水流域的個案考察》一書。

二、 書籍內容簡介

《區域曆史地理研究:對象與方法——漢水流域的個案考察》一書主要分六個章節介紹了漢水流域在整個曆史時期的情況。在緒論中,作者介紹了三個方麵的內容:1、曆史學的地理基礎與人地關係學說;2、曆史地理學中的“區域”;3、區域曆史地理研究方法與切入點。他所提到的切入點也有三個方麵:建立連續的地理剖麵,連續居住、人口變動和土地利用以及方言、習俗和居住方式。在接下來的五章內容中作者很好的詮釋了這三個方麵。

首先,作者依據漢水流域整體地理景觀的變化建立了五個曆史時段的地理剖麵,即1、新石器時代;2、青銅器時代;3、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6世紀,即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4、7—13世紀,即隋唐宋元時期;5、14—19世紀,即明清時期。其次,作者在隨後的五章中,分別從地理氣候、人口、經濟、居住方式、文化方言、城市聚落、交通等方麵做了詳細的闡述。

在第六章中,作者通過對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區域內部的空間結構與差異及人地關係的多樣性等三個方麵問題的討論對全書作了總結。整本書結構嚴謹,內容充實,不僅縱觀了整個曆史時期的漢水流域,而且從橫向對漢水流域內部的情況作了具體的闡述,此外書中還配有許多圖表,供我們參考與比較。讀完此書,使我對區域曆史地理的興趣大增。

三、淺評

(一)結構

文章的結構是我比較讚同使用的結構,就整體而言,緒論引出研究區域曆史地理的方法和切入點,並將漢水流域的整個曆史時期作了地理剖麵,接下來的五章分別作了詳細介紹,並在每一章節的結尾處對全章內容作了小結。之後在第六章中,通過對三個問題的討論,使得整本書的內容得到升華。從文章的整體結構中就可以看出整本書內容的連續性和邏輯性。對於我而言,這樣嚴謹的結構是非常有必要學習的。

(二)內容

1、首先確立了區域曆史地理中的“區域”問題。在我國傳統曆史地理學界劃分區域的方法或者標準有四種:(1)先秦時期(主要是戰國時期)諸侯國的疆域;(2)行政區,這裏的行政區包括兩種情況,一是曆史政區,二是現行行政區;(3)民族聚居區:(4)某種特殊的地理景觀特征,例如黃土地貌。但這四種方法多多少少都有些問題和不妥之處,因此作者根據設定區域的三大原則,即自然性、完整性和曆史性,提出流域是曆史地理研究較好的對象區。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流域作為特殊的自然地理區域,具有封閉性,在其內部形成了相對獨立的河流體係;第二,流域內具有較好的自然條件,非常適合人類的各種活動,使得在一定時期內的人類活動具有一致性和獨立性的特點。因此選擇流域能更好的了解一定區域內的人類活動及人地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