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孤獨是生命完滿的開始(1 / 3)

孤獨是生命完滿的開始

文學評論

作者:張芳

摘要:且行且思,追求存在和生命的意義在於我們追求意義的過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作為一部哲理小說,對於孤獨的體會是痛徹而辛辣的。獨處是個人的狂歡,狂歡是集體的孤獨。我們無法躲避在這個世界上,和自己在一起的時間是最長的。而米蘭·昆德拉和卡夫卡之間也有著某種相似之處,對於生命存在的意義都有著存在主義深深的印記。也許他們二人正向我們闡釋,隻有麵對孤獨自我相處的時候,生命的完滿性才開始。

關鍵詞: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孤獨; 存在主義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作為一部哲理小說被視為是米蘭·昆德拉的巔峰之作。就像一千個人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解讀。有的說這是在“在夢和俄狄浦斯情節中尋找欲望被壓抑之後的舒適區”①,有的說這是“對人類普遍媚俗狀態下的一種解析”②,還有人說“這是在生命和愛情的互相支撐下對人類生存的探討”③……讀完這篇小說,我唯一的感覺就是這是一群孤獨的人,即使有兩個人的相依相伴,有集體的狂歡,但這也是群體的孤獨。

一、 個人的孤獨

(一) 孤獨與自由

作為一個成功的外科醫生,托馬斯英俊瀟灑並且有著眾多的情人。唯一的特點就是不喜歡將情人帶到自己的家裏過夜,無論多晚他都會將她們送回家。小心翼翼的發展他的“性友誼”,將性愛當作是情愛的替代品。對於每一個情人他的感情都是真摯的,但情人太多便導致了彼此之間的背叛。

小心地保護著自己的“領地”不讓別人去親近。就像一個獵手一樣不斷尋找著新的目標。他的生命並不是對於肉體,性欲無盡的追求,而是在輕與重之間的茫然與無措。

“認識到你是自由的,不被所有的事業所束縛,這才是一種極度的解脫。”追求解脫的過程本來就是孤獨的,就像追求生命的意義的過程就是生命的意義一樣。他在不停的換著自己的性伴侶,因為他連自己都不確定自己要的究竟是什麼。因此,他才會有“非如此不可”和“別樣也行”的感慨。

“性欲和器官的亢奮作為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是具有條件反射的自然性,因此是一種‘非如此不可’,而對於人的情感選擇,麵對愛情的態度,卻是屬於人的自由意誌,是人可以自主的,因此托馬斯選擇了與眾多女性做愛,而與特蕾莎深愛的理由。”④

徘徊於“非如此不可”和“別樣也行”之間的托馬斯是矛盾的,因為他有太多的選擇,所以他唯一能夠做的就是遵從自己的內心。根據自己的想法去安排人生,這種看似“自由”的生活方式其實也是自我孤獨的表現。不斷尋找感官刺激就是為了彌補內心的孤獨感。意識到個體存在的方式能夠滿足自己最底層的感官刺激,同時將孤獨和情欲之間互相轉化。在情欲中去填補自己內心的孤獨,將靈與肉分離並在其中間遊離,尋找真正意義上的自由。

(二) 孤獨與恐懼

特蕾莎在由六個個偶然的機緣巧合之後闖進了托馬斯的世界。她想要去擺脫自己母親所建構的世界,所以選擇了逃離。逃離之初她害怕自己的母親,和托馬斯在一起後,時時恐懼托馬斯移情別戀將自己拋棄。在經過短暫的放逐之後,和一個工程師發生關係又在擔心工程師是否為“間諜”。在特蕾莎內心中深刻的了解到屬於並不是擁有歸屬感。

特蕾莎的夢境一次又一次出現。全書總共有十八個夢境的描寫和四個夢幻故事的敘述,而特蕾莎的夢境描述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

“那是一個封閉的遊泳館,很大。裏麵有二十來個人。全是女的。一個個赤身裸體,得圍著遊泳池不停地走。……你不斷給我們下命令。又喊又叫。要大家邊走邊唱,還要不斷下跪。如果哪個女人沒有下跪,你朝她就是一槍……剩下的女人會一陣哄笑,又起勁地唱起來……我實在沒有力氣再做一個下跪動作了,你馬上會把我殺了。”

特蕾莎相對於托馬斯來說是這份感情的弱勢的一方。逃離小鎮之後,特蕾莎無所依靠,托馬斯隻能是他精神和物質上的唯一依靠。所以這種生活意義和來源的單一性決定了特蕾莎將托馬斯看的高於自己的生命,害怕自己被托馬斯拋棄了。“在這個夢中,特蕾莎感到了異常的恐懼,這種恐懼不是害怕被殺死,而是害怕她又一次走入羞恥的、沒有靈魂的世界。”⑤

其實在特蕾莎的內心是存在潛藏有暴力本性和內在衝突的。她隻不過是很少將這種內在表現出來而已,往往是以一個弱者的形象示人。對於母親的各種行為她深惡痛絕,認為身體和精神是應該高度統一的,對於托馬斯的出軌他難以忍受,所以在夢境中才會不斷的出現。她渴望去占有托馬斯,但是她表現的卻又是一種軟弱下的同情心後的被占有。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