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萬曆十五年》的一些感想
文學評論
作者:馬雪敏
摘要:《萬曆十五年》堪稱美國漢學的經典之作, 從小事講起,卻是大曆史。1587年正是萬曆十五年,這一年看似平平淡淡,卻在一件件末端小節的事件背後醞釀著大曆史的嬗變。在這裏讀者深有感觸,也為其他讀者所熟知,對此不做贅述。就讀《萬曆十五年》提出自己的一些見解,其中不免因為能力有限,理解尚淺,造成的狹隘和淺薄,敬請見諒。
關鍵詞:萬曆十五年 黃仁宇 感想
一,文章敘述看似漫無邊際,卻是形散神不散。黃仁宇先生在《和我的大曆史觀》中也提到“所以商業性的書局說,你的文章提及宮廷生活、妃嬪間恩怨,雖有一定興趣,但是又因海瑞,牽涉明朝財政;因為李贄,提到中國思想,應屬學術著作。大學出版社則認為這書既不像斷代史,也不像專題論文,又缺乏分析與剖析,實在是不倫不類,也不願承印”。①但我認為黃仁宇先生無論是在講述萬曆皇帝還是在講述文臣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武將戚繼光和思想家李贄,無不都在闡述一個貫穿始終的核心問題—儒家綱常倫理。
萬曆皇帝的叔祖正德1521年去世,沒有子嗣,迎立嘉靖為帝即萬曆的祖父,後傳位於萬曆。這樣一套宗法製度早在西周就已初見雛形,隨後不斷強化,深深紮根於這個封建帝國的每一個時代和角落。九歲的萬曆在不諳世事的情況下接過沉甸甸的重擔—一個龐大的帝國,也在那時開始了他注定不會快樂的一生。
1587年前後,正是萬曆皇帝在治理國家行為上有了很大差異的時期。“他從小早熟,在皇太後和張居正的教育之下,他的生活已經有了一定的目的。當初他對於臣僚的腐化感到憂慮,自己草擬手詔,禁止官員之間互相饋贈禮物。他對於各種典禮也頗為重視,早朝的官員缺席過多,他會提出質問;掌禮官的動作有欠嫻熟,他會表示不快。”②後來“他已經把一切都看透,儀式典禮隻會產生更多的儀式典禮……他在過去的生活裏付出的精力已經太多了,他已經不再有周旋應對的興趣,所以他以近日偶患濕毒,敷藥未愈,行走不便為理由,免除了自己應該在眾目睽睽之下參加的繁文縟節。”③原來高高在上代表無尚權威的皇帝不能憑一人的好惡來立未來的繼承人—太子,導致萬曆皇帝前後有如此大的反差。為什麼掌有生殺大權的皇帝卻因為群臣的反對最終在立儲的問題上妥協,最後不得不以消極怠工不履行皇帝的職責作為報複群臣的手段?為什麼萬曆欲要廢長立幼在群臣心中竟比“楊應龍在西南叛變,哱拜在寧夏造反,日本的關白豐臣秀吉侵占朝鮮,東北的努爾哈赤在白山黑水間發難”④還要嚴重?為什麼群臣皆反對萬曆?我想在書中作者已經告訴了我們答案。一切不外乎中國傳統的長幼有序,嫡庶之分。這樣偌大的帝國才能安定,那些活躍著的騷動的因子才會在思想萌芽狀態被遏製。
文章開門見山就提到了一件小事,1587年3月2日北京傳來皇帝要舉行午朝大典的消息,最後證實為謠傳,在我們今天看來隻是有人撒了謊,給予造謠者和失職官員懲戒就可以了,但是萬曆皇帝把全部在京供職的官員都罰俸以示天威尊嚴。黃仁宇先生的解釋是“僅以禮儀而言,它體現了尊卑等級並維護了國家體製……現在全體京官自相驚擾,狼奔豸突,實在是不成體統。”⑤由此展開了以下論述,萬曆自登基開始出席各種禮儀,也引出了他的老師張居正以至後來的一係列闡述。
二,黃仁宇先生的行文,通俗易懂,很多複雜問題都能化繁為簡,深入淺出,一言以蔽之。雖看似簡單,實際到自己寫作起來才知道這是需要很長時間的練習才能達到的功力,深知任重而道遠。在此處摘錄一兩例作為自我勉勵。
1、“從皇帝到臣僚都彼此心照,朝廷上的政事千頭萬緒,而其要點則不出於禮儀和人事兩項。僅以禮儀而言,它體現了尊卑等級並維護了國家體製。我們的帝國,以文人管理為數至千萬、萬萬的農民,如果對全部實際問題都要在朝廷上和盤托出,拿來檢討分析,自然是辦不到的。所以我們的祖先就抓住了禮儀這個要點,要求大小官員按部就班,上下有序,以此作為全國的榜樣。現在全體京官自相驚擾,狼奔豸突,實在是不成體統。”⑥由此也回答了為什麼萬曆作為一國之主,在立儲一事上卻做不了自己的主,最後被逼的沒有辦法隻能以消極怠工的形式來發泄自己內心的不滿。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曆經一千多年,一套尊卑等級長幼有序的行為模式和思想意識已經根深蒂固,哪怕你擁有最高的統治權,卻無法抗拒這股強大的傳統觀念。這也使我聯想到此時與萬曆處於同時代的努爾哈赤,正在東北策馬揚鞭,隻是他萬萬也想不到兩百年以後他的子孫也如萬曆這般無奈。晚晴在鴉片戰爭、太平天國、二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中法戰爭、義和團、八國聯軍侵華等衝擊中一次次地被洗劫,也一次次在欲強圖存中鬥爭,但是用盡了一個世紀的時間中國才迎來了新的未來,其中不免是因為中國背負沉重的曆史包袱,隻能蹣跚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