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基於文體學視角下的《生死疲勞》中平行結構的翻譯(1 / 3)

基於文體學視角下的《生死疲勞》中平行結構的翻譯

文學評論

作者:辛曉琳 毛嘉薇

摘要:論文將選取《生死疲勞》這本書中的平行結構及其翻譯進行文體學分析,從原文和譯文的整體和細節上做文體分析,探究書中平行結構的譯法。

關鍵詞:風格,平行結構,翻譯

一、引言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先生擁有許多著作,如《紅高粱家族》、《蛙》、《檀香刑》、《生死疲勞》等。他的許多作品被著名漢學家葛浩文先生翻譯成英文,被廣大外國讀者所熟知。葛浩文先生的爐火純青的譯技使得莫言先生的作品得到了外國讀者的認可和好評。

《生死疲勞》作為莫言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的風格融合魔幻與現實於一體。《生死疲勞》的主人公地主西門鬧冤死後經過六次投胎轉世輪回,先後轉世為驢、牛、豬、狗、猴,最後轉世為人。這部小說通過六道輪回的藝術圖像,展現了建國後中國農民飽受患難的生活以及他們的堅韌、頑強、樂觀的生活態度。小說情節荒誕、誇張、怪異,但寄寓其中的哲理渾然天成。將這部具有鄉土特色的小說譯成英文實為一項艱巨的任務。尤其是小說中那些具有特色的平行結構,如何將這些平行結構的文體風格保存到譯文中是我們值得研究的一個方麵。

二、平行結構的文體學特征

平行結構可以通俗地稱為漢語修辭中的排比、對仗。文體學中,平行結構作為一種修辭手法,運用極為廣泛。使用平行結構,其文體效果為語氣加強,風格突出,其實磅礴,朗朗上口。細讀《生死疲勞》,我們可以發現小說中有一些短語平行結構,如“三月扶犁,四月播種,五月割麥,六月栽瓜,七月鋤豆,八月殺麻,九月掐穀,十月翻地”、“日月如梭,光陰似箭”;還有一些從句平行結構,如“人是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驢是一諾千金,不見不散”、“猶如飛蛾,一群群撲向火焰;猶如鐵屑,飛快地粘向磁鐵;猶如氣味,絲絲縷縷地鑽進鼻孔;猶如顏色,在上等的宣紙上洇開”。小說中最引人注目的平行結構就是莫言自己原創的一些口號或短歌,如“老頑固,小頑固,組成一個單幹戶。牽著一頭螞蚱牛,推著一輛木軲轆。最終還要來入社,晚入不如趁早入……”這樣的平行結構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這些口號和短歌文體特征明顯,我們將在下一部分具體研究葛浩文先生是如何翻譯這些平行結構的。

三、《生死疲勞》中平行結構的翻譯

我們將列舉幾個典型的《生死疲勞》中平行結構的翻譯,從文學文體學角度分析葛浩文先生的翻譯,從中得出翻譯平行結構的技巧與方法。

例1:原文:太陽一出照西牆,東牆西邊有陰涼。鍋灶裏燒火炕頭上熱,仰著睡覺燙脊梁。稀粥燙嘴吹吹喝,行善總比為惡強。俺說這話您若不信,回家去問你的娘……(莫言, 2012: 19)

這首短歌是小說中的人物洪泰嶽所唱的。洪泰嶽現在雖是西門屯的最高領導人,但是過去他是一個標準的下三濫,社會的渣滓。《生死疲勞》中描寫洪泰嶽雖是公鴨嗓,但是他的短歌抑揚頓挫,有板有眼,韻味十足(莫言, 2012: 19)。下麵我們從文體學角度分析一下這首短歌的文體特征。

眾所周知,尾韻是音位平行的一種。這首短歌每一句結尾分別為“涼”、“梁”、“強”、“娘”。尾韻為“iang”。這種四個相同尾韻加強了短歌的平行效果,是的整首短歌抑揚頓挫,平仄有致。與中國古典詩歌在尾韻上有幾分相似。尾韻是原文的一個重要的文體特征。雖然每個短句的字數沒有做到完全一致,但是作為短歌,這種結構依舊表達出了完美的節奏感。葛浩文先生是否分析掌握了莫言先生所展現的平行文體特征,是否將這些文體特征傳達到了譯文當中?下麵我們來分析葛浩文先生的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