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薩特存在主義看賽珍珠《女神的容忍》(1 / 3)

從薩特存在主義看賽珍珠《女神的容忍》

文學評論

作者:黃潤

摘要:賽珍珠是第一位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女作家,而她的代表作是異國他鄉的題材。《女神的容忍》是賽珍珠1972年的作品,描述了一個女人與三個男人之間發生的故事。本文擬從薩特的存在主義視角分析女主人公Edith的存在狀態與精神訴求,對人物行為和性格進行新視角下的思考,在死亡,愛情,自由,永恒的主題中找尋現代人的本質,體驗我們的選擇與責任。

關鍵詞:薩特存在主義;存在;本質;自由選擇;責任

賽珍珠(Pearl Buck)1931年出版了其“中國農民史詩”《大地上的房子》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大地》,1934年她發表了《母親》,1936年兩部關於其父親母親的傳記《放逐》和《戰鬥的天使》又與讀者見麵,1938年她便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成為首位獲得該獎項的美國女作家。獲獎的評語說,這是“由於她對中國農民生活豐富而真實的,真正史詩般的描述,以及她在傳記方麵的傑作”。

賽珍珠一生筆耕不輟,在1972年,她的另一部小說《女神的容忍》(The Goddess Abides)出版,故事講述了女主人公Edith與三個男人之間發生的感情糾葛,在丈夫Arnold去世後,Edith在孤獨,迷茫,焦慮中和Edwin(和自己父親歲數一般的哲學家)探討生命永恒與愛情之間的關係並與之產生感情,和Jared(和自己兒子歲數一般的物理學家)產生愛情並最終因為愛情放手給予對方和自己自由。小說中處處充滿了對死亡,愛情,自由,永恒的思考,給時常處於迷茫尋找狀態的現代人無盡的啟示。

一、薩特的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作為一種哲學思潮雖然形成於20世紀20年代的德國,卻是在法國得到真正的發展與繁榮。存在主義者們用文學形式表現他們的哲學觀點。被譽為“人類20世紀的良心”的法國哲學家保羅·薩特(1905—1980)是存在主義哲學的集大成者。他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想大體可總結為以下三點:(1)世界是荒誕的。(2)存在先於本質。在薩特看來,人的生存是第一位的。人是由他的行動來定義的,需要解決的問題僅僅是自我本質的選擇。在我的世界裏因為沒有上帝而被判定為自由的,當我像一顆種子偶然地飄落到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本質可言,隻有存在著,要想確立自己的本質必須通過自己的行動來證明。(3)自由選擇與責任。人在“上帝已死”的時代具有了絕對自由而成為自由的人。但在上帝不存在的世界,人無法用任何方式說明自己的行為是正當合理的,人是被判定為自由的,他必須對自己所做的一切負責。於是,人在世上處於無限的自由,無限的責任和虛無的存在的混雜中,人必須麵對存在焦慮才能激發自我勇氣而重新發現人生的意義,使人從虛無中不斷賦予自己以本質,最終成為生成自己。(王嶽川,2008,156-158)

本文主要從薩特存在主義哲學思想的“存在先於本質”和“自由選擇與責任”兩點出發,分析女主人公Edith的存在狀態與精神訴求,對人物行為和性格進行新視角下的考量,在死亡,愛情,自由,永恒的主題中找尋現代人的本質,體驗我們的選擇與責任。

二、存在先於本質

薩特認為,“如果上帝不存在,那麼至少有一種東西它的存在是先於它的本質的,它是在可能被任何概念所界定以前就已存在了的,這樣的東西,就是人。”我們所說的存在主義,意思是:人首先存在著,首先碰到各種際遇,首先活動於這世界——然後開始限定自己……到了後來,他才成了某種東西,他才把自己創造成他所要成為的東西。人除了自我塑造以外,什麼也不是。這是存在主義的第一個原則。”(薩特,1988)

Edith以妻子的身份出場,麵對身患絕症將不久於世的丈夫,她沒有表現出痛苦無狀難舍難分,相反,她已經開始規劃獨自一人的生活。“with the passing of Arnold,a life had passed,her previous life,childhood and girlhood,her young womanhood,her wifehood.All things now were to be made new,what and how she did not know,but the cause was in herself,the cause and the source.She must wait for the new self to unfold.”(Pearl,72)“She had chosen to live alone and explore her freedom.”(Pearl,89)

Edith不知道麵對她的究竟是怎樣的生活,她堅決不跟孩子們一起生活, 一個人的生活,一個人的孤獨,但是她在這份孤獨中努力尋找著自由,盡管她自己並不知道她想要的自由到底是什麼樣的;她在這份孤獨中尋找著自我,盡管她自己也不知道她到底是誰;她在這份孤獨中尋找著幸福,盡管她自己根本不知道怎樣的生活於她而言是真正的幸福。哲學家Edwin告訴她“one happiness has passed,but hold yourself ready for the next,whatever it is.If you donnot see it on the horizon,then you must create it where you are.So long as you live you may find happiness if you search for it or create it for yourself.”(Pearl,22) Edith 的尋找沒有停止,在與Edwin的交流中,她看到了愛情的真諦,她明白了愛情與死亡的關係,死亡與永恒的意義:“Each experience of love is life is itself.Each has nothing to do with what has taken place before and will take place again.Love is born,it pursues its separate way,world without end,transmuted into life energy.”(Pearl,53)“Love finds reality,love creates the longing for live for ever,and the longing is the promise of immortality.”(Pearl,71)Edith給予Edwin偶爾的陪伴讓Edwin在人生最後的一段路程中沒有遺憾,完成了自己對於死亡與永生的探索,於Edith而言,這段她永遠不會向別人說起的愛情,填補了她內心的孤獨寂寞,也使她在迷茫彷徨中看到了愛情的真諦,人生的永恒。Edwin無私不求回報的愛情付出在無形之中開啟了Edith對於下一段愛情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