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詩歌中雁的典型意象分析
文學評論
作者:陳曉雪
摘要:在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古人常托鴻雁抒發離愁別緒、相思情愛、傷時感懷等情感,表達作者思鄉念歸、憂國愛民的思想。雁意象成為中國古典詩歌中常見的意象,並在曆代文學各類文體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古代詩歌;意象;雁;鴻;雁意象
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或借助客觀物象表現出來的主觀情意,是文人感情外化的一種表現形態。意象的形成,是文人對客觀事物外部和內在特征的深刻認識,也是文人對客觀事物的強烈感受。雁,又稱鴻。是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見的意象, 《禮記*月令》裏就曾對大雁春季南歸, 秋日北回的生活習性做了明確的記載。“一行雁影, 幾聲雁鳴”就讓人勾起無限的離愁別緒。因此, 雁意象在意蘊上更容易表現出低迴、深沉的情緒, 抒發傷時感懷的情懷。由此, 在中國古代詩詞中, 詩人往往借助雁意象, 抒發愛國之情, 或者寓寄對故鄉的思念, 或者作為相思情愛的象征。雁作為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典型意象,它負載了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情感希望和理想追求,也體現出我們這個民族深層的文化特征。雁意象作為古典詩歌中的重要意象之一, 一般來說, 它既可以用來傳書傳情, 抒寫離愁別緒, 寄托遊子懷鄉之情, 又可以用來展示邊塞風情、征戰之苦, 也可以用來昭示時光流逝, 表達憂國愛民情思。成為了古代文人墨客展現內心世界的重要寄托。
一、雁與相思情愛
要探尋雁在古典詩歌中的象征內涵,我們必然不能繞過《詩經》這座大山。《詩經》中提到雁意象的《鄭風*女曰雞鳴》以男女對話的形式描述了一對夫婦的兩情相悅情景。雁作為一種感情忠貞的情鳥,自古以來便作為男女之間的愛情的象征,這也體現了亙古以來人們對美好愛情的不懈追求。金人元好問的《摸魚兒》也借雁意象表達了自己對美好愛情的向往,並作為千古絕唱流傳至今:
太和五年乙醜歲,赴試並州,道逢捕雁者雲:“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為識,號曰雁邱。同行者多賦詩,予亦有《雁邱詞》。問世間、情是何物,直叫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雁,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裏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橫汾路,寂寞當年蕭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邱處。
元好問《摸魚兒》
作者以一個“情”字為中心,通過作者的聯想與想象,塑造了一個可歌可泣的的雁的形象,譜寫了一曲悲情的戀歌。“問世間、情是何物,直叫生死相許?”漫漫人生路,情愛究竟為何物?這首詞在用雁意象表達堅貞愛情時個性化十分明顯。在古代詩詞中, 表達愛情堅貞的作品, 不可勝數。那些成功的詩篇, 總是善於把普遍性的內容個性化, 從而達到增強藝術的感染力的目的。在這幾首詞中詞人成功地利用雁意象, 把愛情這一普遍的人生體驗個性化, 創造出各具特色的意象世界, 給人不同的藝術享受和審美韻味。一方麵這首詞的字裏行間都浸染著對愛情堅貞情愫的雁意象; 另一方麵雁意象, 在詞中的位置都十分突出。因此, 我們在欣賞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大雁意象的時候,我們不僅應該看到它的文學美, 我們也應該看到它的藝術機製中的主體和個性美。
二、雁意象與感時傷懷。
雁作為候鳥,秋去春來,長途遷徙,在漫漫路途中常常會蒙受自然界中的鷹,狐及獵人的威脅。而處於政壇的文人由此而聯想到自身的處境,常以處於危難之中的雁自比,抒發了仕途的險惡,官場的黑暗。魏晉時期的何晏在《言誌詩》曰:“鴻鵠比翼遊,群飛戲太清。常恐夭網羅,憂禍一旦並”。雖然鴻鵠能在天空自由的飛翔,而內心擔憂身陷“網羅”的憂慮,正如自己位踞高官,但無法擺脫政治危機感。宋代的蘇軾在飽經風雨之後在《高郵陳直躬處士畫雁二首》中寫道:“野雁見人時,未走意先改。……弋人悵何慕,一舉渺江海。”而清代的顧炎武也曾感歎:“孤跡似鴻冥,心尚防弋矰”(《寄次耕時被藨在燕中》),都引用了這一典故,借用古人之意,以鴻雁自喻,言尚隱晦。感時傷懷是中國文人的常見心態,在中國詩歌史上占據著相當的地位。在涉及雁的作品中這也是其不可或缺的一大意象,諸如此類的詩很多。這類寫雁的作品以表現離別摯情,深婉動人。李白《送張舍人之江東》:“張翰江東去,正值秋風時。天清一雁達,海闊孤帆遲。”以雁喻友,寫出一片依依惜別之意。在古代文學中,涉及雁的作品表現得尤為突出。薩多刺《送景南亨上人歸江西》:“登高傷遠別,鴻雁幾行飛”。以雁分行寓分手之感,不言愁而離愁自見。王實甫在《[正宮]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以景襯情,情景交融,從雁落筆,由雁及人,襯托離人的惆悵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