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元對立下的困境與突破(1 / 2)

二元對立下的困境與突破

文學評論

作者:危敏

摘要:《禪與摩托車藝術》一書自七十年代在美國出版後便一直暢銷不衰,它以一次摩托車旅行的過程為載體,探討了二元論分裂與科技至上的認識給人帶來的困惑與困境,並想要“開拓”出一種全新的充滿良質的生活以整合二分法的破碎和人在科技下的異化。文章試著對這一書的主要思想進行梳理和闡釋,並指出這種思想在現代西方已成為一種思潮,也能給中國當下的社會以啟示。

關鍵詞:理性 浪漫 二元 科技 良質

當我第一次看見《禪與摩托車藝術》的書名時,曾不禁啞然失笑。“禪”與“摩托車維修”似乎是兩個相差太遠的詞語,放在一起便產生一種極具反差的幽默感。而翻開扉頁,就可以看見霍金對此書的評價:“我卻因寫了一部人們把它和《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相比較的書而感到甚受恭維。我希望拙作(《時間簡史》)和《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一樣使人們覺得,他們不必自處於偉大的智慧及哲學的問題之外。”極高的評價與頗為荒誕的書名結合更讓人感到茫然。然而,在通讀全書以後我們可以發現,此書的書名正概括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所有思想,也代表著作者想要開創的一種全新的認識方法與人生態度。

全書可以說是一篇遊記,並有兩條主線。這場旅行也是一次艱辛的哲學曆程。旅行的結束,是Pirsig哲學思想的建立與個人的新生。

在這次跨越美國大陸的旅程之初,作者與另一對名為約翰的夫婦結伴而行,並產生了一看似“微小”的衝突。這雖然隻是旅途中的小小矛盾,但Pirsig認為,這種矛盾背後蘊含著深刻的觀念對立。約翰夫婦的做法代表著他們對科技的排斥。雖然科技已經進入了他們的生活,但他們從未完全接受,甚至憎惡著它。他們不喜從科學的角度去觀察和解決問題。因此,書中描寫“我”與約翰夫婦的對立,實際上是想要表達古典(理性)與浪漫這兩種思維和認知方式的對立。

但Pirsig並不想表達他對理性的絕對讚同。在科學給人類生活帶來越來越深的影響的當下,理性被抬上了極高的地位,然而科學真能給人類帶來真理嗎?Pirsig的答案是否定的,他甚至將科學比作鬼魂。他說:“科學隻存在於你的心裏,這種說法並沒有錯,鬼也是一樣。自然的法則是人類發明的,就像鬼的存在一樣。”①在Pirsig看來,科學並不是所謂“真理”,它隻不過是被人類構建出來的東西而已,並不比人心中的鬼更神聖。因此,對科學的盲目崇拜終究不過也是一種迷信。

這種對科學的看法能否站穩腳跟?Pirsig首先從科學自身的缺陷談起。他認為,科學的思維過程是提出假設,並對這些假設進行回答,被證實的假設被認為是正確的,成為真理。然而在了解科學的發展後Pirsig發現,科學真理存留的時間和人類所付出的努力正好相反,在二十世紀,科學研究成果的壽命似乎要比十九世紀短得多。我們運用科學的本意是從眾多假設中找出確定的那一個,但事實情況卻是各種理論和假設不斷大量增加。科學想要找到唯一的真理,卻把人類引向了多元和相對。這即是“科學反而製造出反科學的混亂”。而且,科學原理危機的曆史也已非常久遠,洛巴契夫斯基和黎曼的幾何係統不但打擊了歐幾裏得幾何學,更使數學這一科學的確定性基礎出現內在的邏輯性矛盾。因此,若人類沉迷於理性世界,必然終將導致混亂。

但是,若我們偏重於浪漫,就如約翰夫婦那樣,生活又會陷入另一種困境。我們將不會對所謂科學的發展有任何裨益。雖然我們運用科學的成果,但實質上我們並不與它發生任何關係。對待理性化的工作,我們不會把自己帶入其中,對於工作我們隻是自己的旁觀者。

書的後半部分,Pirsig告別了約翰夫婦,與自己的兒子兩人繼續旅程,並開始尋找超越理性與浪漫二元對立的方法,最終他找到了答案——良質(quality)。Pirsig並沒有給良質一個確切的定義,因為良質超越理性,它是無法被界定的。理性在主體之外確立了一個客體,將所有事物分為主客體兩麵,而良質消融了主體與客體的對立。Pirsig指出“良質像太陽,主體與客體由他創造”②。主體(心)、客體(物)與良質組成了世界,並且良質是本體。這個本體並不是傳統形而上學中那個絕對的、不變的概念,而是處於不斷地變化之中。那麼到底該如何理解良質?良質可以說是“卓越”。當我們能分辨一個事物好於另一個事物時,即擁有了良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