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李健吾印象主義批評的特點(1 / 2)

淺談李健吾印象主義批評的特點

文學評論

作者:謝玲

摘要:李健吾是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上獨具特色的批評家,他的印象主義批評為中國現代批評注入一股清新的氣息,在文學批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從批評作品集《咀華集》和《咀華二集》中,歸納李健吾印象主義文學批評獨特的特點。

關鍵詞:李健吾 印象主義批評 特點

前 言

李健吾是中國現代文學批評上獨具特色的批評家,他在20世紀30、40年代出版的《咀華集》、《咀華二集》是他的文學批評代表作。在戰爭的背景下,許多批評家受左傾機械論的影響,以政治批評代替文學批評,把文學看作是鬥爭的工具。這樣的批評雖然具有一定的價值,但是它卻漸漸遠離文學批評的獨立性,失去了它應有的審美價值。李健吾針對當時文壇的不良批評現象,提出了印象主義批評,認為文學批評應該是一種具有個人關懷的審美創造。李健吾以他的印象式咀華批評而獨樹一幟,他隻談人生感悟而較少涉及政治與時局,隻談印象而較少涉及理論分析,成為“京派”文學批評的重要代表。

從李健吾的《咀華集》和《咀華二集》這兩本批評華章中,筆者歸納出他的印象主義批評具有以下特點:

一、批評是一種藝術的批評

李健吾認為批評不是對作品進行剖析,進行武斷的肢解,更不是套用空洞的理論或外在政治觀念將其作為相互攻訐的工具,也不是蛀蟲式的文字考據和索引,而是全身心投入進作品,以自我的存在去感悟、擁抱另一個存在。他在《愛情三部曲》中講到:“當著傑作麵前,一個批評者與其說是指導的、裁判的,倒不如說是鑒賞的,這不僅是出於禮貌,也是理之當然。”[1] (P2)李健吾在有意識地推動文學批評的審美自覺。

李健吾把批評當成一種藝術的批評的一個突出特征是對“自我”的高度重視。在《答巴金先生的自白》中,他說:“一個有自尊心的批評者,不把批評當做一種世俗的職業,把批評當作一種自我表現的工具,藉以完成他來人間所向往的更高的企止。”[1] (P16)他又說:“批評不像我們通常想象的那樣簡單,更不是老板出錢收買的那類批評。它有它的尊嚴。猶如任何藝術具有尊嚴;正因為批評不是別的,也隻是一種獨立的藝術,有它自己的宇宙,有它自己深厚的人性做根據。一個真正的批評家,猶如一個真正的藝術家,需要外在的提示,甚至於離不開實際的影響。……猶如任何創作者,由他更深的人性提煉他的精華,成為一件可以單獨生存的藝術品。”[1] (P15)可見,在李健吾看來,批評是自我的表現,批評和創造具有一樣的價值,批評絕不是作品的附庸,而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具有自己獨立的價值。

批評是一種藝術的批評,是一種積極的精神創造。在李健吾眼裏,批評是一種精神自救,一種享受。這就對批評家主體提出了要求,即不能製作純粹理論的分析評說,還要有藝術的感受力和領悟力,要懂得創作的心靈過程。

二、批評是一種人性的批評

“人性”這個詞頻繁地出現在《咀華集》、《咀華二集》中,李健吾對人性有著很深的感觸和體會。李健吾主張文學應該建立在人性之上,要表現活生生的人性,從而反映現實。在《葉紫的小說》中,他說道:“一個批評者,穿過他所鑒別的材料,追尋其中人性的昭示。因為他是人,他最大的關心是人。創作者直從人世提取經驗,加以配合,做為理想生存的方案,批評者拾起這些複製的經驗,探幽發微,把一顆活動的靈魂赤裸裸推呈出來,做為人類進步的明證。”[1] (P122)批評也是一種人性的闡釋,人和人性是批評最為重要的依據。李健吾通過對作家作品的闡釋,引申到人性的感悟。人性是李健吾批評的基本立足點。

李健吾認為,批評是尋求靈魂與靈魂的遇合,因此這其實是一個對人的認同的過程,進一步潛沉到作品的深層,直逼作家的靈魂,潛心默察,秉燭發微,以求把一顆活動的靈魂赤裸裸推呈出來。發現真實的“人性”,從而深化對整個人生、宇宙的認識。而批評的目的既是在探討別一個人性,也是在建立自己的人性。從而擴大他的人格,增深他的認識;提高他的鑒賞,完成他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