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楊繼盛《自書年譜》賞析(1 / 2)

楊繼盛《自書年譜》賞析

藝術之窗

作者:肖鶴

摘要:楊繼盛是明代嘉靖年間著名諫臣。每言及楊繼盛多被論為傑出的政治家,其書法鮮有論者。他被奸臣陷害後在獄中書寫的《自書年譜》,線條遒勁凝練,用筆矯健,瀟灑自如。本文就楊繼盛所書《自書年譜》卷來分析其書法風格,並將之與顏真卿《祭侄文稿》、《爭座位》帖對比賞析,以及情感在書法創作中的作用進行闡述。

關鍵詞:楊繼盛;書法;《自書年譜》;情感

一、 楊繼盛生平略述

楊繼盛,(1516~1555),字仲芳,號椒山,河北容城縣人,明代著名的諫臣。楊繼盛有一句膾炙人口的對聯: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李大釗敬仰他的為人,將“辣手”改為“妙手”,並以之為座右銘。可見楊繼盛的品德和風格對後世的影響之深。

楊繼盛出生於貧苦家庭。 1553年彈劾嚴嵩“五奸十大罪狀”,由於嘉靖皇帝忠奸不辨,聽信嚴嵩誣陷之言,乃令楊下獄,用盡酷刑,1555年,嚴嵩將楊繼盛的名字附加在張經案死刑犯名單,世宗皇帝下詔將楊繼盛處死,楊繼盛被害於北京刑場。楊繼盛臨行前,神態安詳。明穆宗隆慶皇帝即位後,追贈為太常寺少卿,賜諡號“忠湣”。

楊繼盛在牢獄期間,忍受百般折磨的同時,寫下了《自書年譜》,記錄了他一生來的的艱難險阻,從五歲起詳細記之,包括他的讀書求學曆程到中進士之後做官的經曆,再到如何入獄,在獄中所遭受酷刑,曆曆紙上。史書對於楊繼盛的記載,大多是他忠肝義膽的事跡,而他的書法藝術被其政治影響所掩蓋。其流傳下來的書法作品不多,《自書年譜》則為其傳奇一生填上了一筆亮麗書法光彩。

二、《自書年譜》書法風格

《自書年譜》卷,現藏於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紙本,縱19.5厘米,橫1202厘米,字徑約1厘米,用筆老辣,以書言誌,充分表達楊繼盛當時在獄中報國無門,生不逢時,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萬般無奈之情。前405行為楊繼盛書,後8行為後人所補寫。此卷保存基本完好。全卷萬餘字,不僅記錄了楊繼盛的生平,思想,而且也涉及了當時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等多方麵的問題。該卷有清代熊枚“一生坎壇”四字題額,卷後有張之洞,潘應椿等十四人題跋,題跋之人大多為名人雅士,書寫精美,下筆成珍,敬畏之情溢於言表。

書法是一門抽象的藝術,線條是書法藝術的生命。而通過線條表現出來書家的情感更是書法藝術的核心。在徐緩行筆,筆與紙的觸碰,線條的表現力中,以窺見書家的風度學識毅力氣質與思想。自隋朝開始,書法便是科舉應試的主要內容,故文人大多具有深厚的書法功底,楊繼盛自然也不例外,書法對於楊繼盛這樣的文人是一種自覺現象,並沒有功利性質。明代皇帝,大多愛好書法,科舉取士也重書法。明初,書壇基本籠罩在趙孟頫的書風之下,個性難以抒發,有著明顯的摹古傾向,以“台閣體”盛行,其端莊流麗的書風蔓延朝野,難免有應製現象。至楊繼盛所處時代有所改觀,書法欣賞群體開始突出士大夫階層,而逐漸轉入尋常百姓之家,這也從側麵影響到了書家書寫的形式與意境,風格與品味。書家在臨古的同時,既能融進自我,又強調表現,個性得到一定解放,突破了傳統的束縛。縱觀這個時代書寫風格的大背景,楊繼盛的書法不會遊離於此。《自書年譜》就是順應時代潮流之巨作。《自書年譜》開卷用行楷書寫,而隨著心誌的昂揚以及情感的遞進,越寫越疾,而後轉為行草。從現有資料來看,楊繼盛學書主要受宋四家影響,繼而上溯魏晉,宗法二王,從而變法創新,形成自己的麵目通讀此卷,剛正之氣撲麵而來。觀其用筆點畫,如見其人。楊書線條遒勁,幹淨凝練,毫無拖泥帶水之跡,亦沒有過多的修飾,中鋒筆法運用自如,每字每筆均骨力分明,無輕浮之態。其筆畫抑揚頓挫,起收筆均清晰可見,筆致時而厚重古樸,時而纖細連綿。蘇軾曾說:“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為成書也”。楊所書《自書年譜》字字鏗鏘有力,浩然之氣表現得淋漓盡致。《自書年譜》宛若一首樂曲,有緩慢溫和,更有跌宕激昂之動感,扣人心弦。開卷敘述自己曲折的成長過程和艱苦的求學經曆,節奏平緩,後卷寫到受冤入獄,遭受酷刑,字字血,行行淚,如泣如訴,節奏加快,墨色變化豐富,蘸墨較少,渴筆枯墨,燥而無潤,可體會到楊繼盛書寫時思如泉湧,手不能追。線條的粗細,濃淡,幹濕表現的淋漓盡致。筆力雄健,線條運用圓中帶剛,起伏頓挫。遊刃有餘。橫畫堅挺勁細,豎畫亦是飽滿沉著。行文行氣貫通,行與行之間的距離有疏有密,錯落自然,更增加了靈動之感。文中亦有大片塗抹修改之處,書寫錯誤在所難免,有兩種情況下會出現塗抹修改現象,一種是有意為之,故意寫錯再予以塗抹,為了增加藝術效果,在章法上下工夫。第二種則是屬於“誤筆”而無意為之。《自書年譜》當中的塗抹則是楊繼盛書寫時無意為之,其在獄中回憶記錄自己的生平往事,對於言辭不當之處加以修改。而這種無意識的塗抹構成了一個個“塊”麵,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具有一定的空間層次感,達到了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全文忠義之氣溢於言表。點畫所到之處,自有奇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