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西方音樂作品版本的初探(1 / 2)

關於西方音樂作品版本的初探

藝術之窗

作者:吳雙魏紫

近些年來,隨著我們國家音樂交流活動的日益繁榮,越來越多的一流演奏名家、著名學府的名師來到國內進行專業方麵的學術交流活動。各式各樣的學術講座、專題講座、交流會、大師班、音樂會、音樂比賽等等,形式多種多樣,為國內從事專業學習的學子們、專業教師們以及廣大音樂愛好者們都提供了良好的交流、信息平台。隨著學術交流活動的日益深入,大家在對於音樂作品版本的選擇問題上也出現了比較大的爭議。對於如何正確的選擇音樂作品的版本、怎樣選擇音樂作品的版本等問題也越來越受到各大專業院校師生們的共同關注和重視。

針對音樂作品出版的版本問題來說,所謂版本,它是指一位音樂家所創作的同一首音樂作品由於在書寫、傳抄、編輯、校訂、出版的時間、地點以及出版商的不同因而產生的不同樂譜版本。樂譜版本的精確與否,直接關係到演奏者所演奏的作品是否符合作曲家本人的創作意願。也就是說,演奏者的二次創作是否忠於作曲家本人的創作意圖。據統計,在當前出版的許多樂譜的版本中,有相當一部分的樂譜都出現了不準確、不完善、甚至是不負責任的現象,有的甚至還出現了歪曲、篡改作曲家本人創作意圖的錯誤版本。而這種現象的出現和發生也是不可避免的,或者說是時代遺留下來的問題。樂譜的版本之所以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一方麵是由於作曲家本人、特別是巴赫之前的作曲家們,他們是用一種極其簡略的記譜法記錄音樂的,在這些樂譜手稿上沒有明確的速度標記、力度符號、表情記號等等,也沒有固定的連線、呼吸、指法、踏板、裝飾音等等。另一方麵,由於某些音樂片段的創作是一種情緒的宣泄和表達,作曲家的手稿難免會寫得潦草,字跡不清晰的地方很多,音符的具體位置,音符的節拍長短、有無附點等,這些因素都給後續的校訂、出版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從客觀上影響了樂譜的真實麵貌以及作曲家的原本創作意圖。

從樂譜的編輯、校訂、出版等方麵來看,樂譜中出現問題的版本就更加多了。跟據資料顯示,18世紀以前出版的樂譜版本大多數都沒有遵循作曲家本人的創作意圖,這一時期所出版的樂譜,一部分是直接由出版商任意出版的,一部分樂譜是把別人的作品經過改頭換麵、移花接木之後出版的,在這種情況下,就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有的甚至將作品弄的麵目全非。到了19世紀,隨著音樂表演形式的盛行,當時對於音樂作品的處理方式和演奏規則都是根據著名指揮家或者是演奏家的二次創作來完成的,發行的樂譜版本也多是根據他們的校訂而完成的,因此,這一時期的樂譜版本也沒有做到遵循作曲家本人的意願,當時車爾尼對貝多芬鋼琴作品的校訂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車爾尼除了對貝多芬的鋼琴作品加以修改以外,他還對部分巴赫的作品也做過一些改動。這樣的作品實質上並不能算是貝多芬或者是巴赫的原創版本,隻能稱為車爾尼改編貝多芬版或者是車爾尼改編巴赫的版本了。

隨著音樂表演形式的發展和演變,到了20世紀20年代,西方音樂界對於樂譜版本的定性有了極大的轉變。這一時期的演奏要求演奏者嚴格遵照作曲家本人的創作意圖和原譜內容進行演奏,同時也促進了遵照作曲家原譜進行研究的音樂版本學的發展和壯大,當時許多的音樂學家、演奏家都投入到這項工作之中,為之後樂譜正規版本的出版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和氛圍。今天,我們在市麵上見到的許多原版樂譜,基本上都是根據作曲家本人的手寫譜進行校訂出版的。

但是,這些由作曲家本人手寫的樂譜也有版本不統一的情況出現。由於出版商不同、出版的先後時間不一致,每一個版本之間都會有一些細微的差別。那麼,究竟哪一個版本才是原版的樂譜呢?這就要從音樂和音樂資料兩個方麵來進行係統的考證工作,在對比研究之後才能最終確定下來。從事版本研究的音樂學家們把搜集到的所有樂譜資料(包括作曲家創作的音樂素材、音樂片斷、手抄稿,和已出版過的樂譜版本),放在一起進行比較、鑒別,最終整理出最接近作曲家創作意圖的原作版本。我們將這種版本稱作評論版或學問版,使用這種版本進行演奏,可以幫助演奏者在可靠的原作基礎之上再進行自己的二度創作,盡可能地不違背作曲家本人的創作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