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泰山石敢當民間傳說的戲劇改編(1 / 2)

泰山石敢當民間傳說的戲劇改編

藝術之窗

作者:邵珠峰 喬強成

摘要:泰山石敢當習俗分布的地區十分廣泛,以山東泰山地區為中心,逐漸擴散到全國各地及世界各地的華僑居住區。泰安地區有一種專門以演唱石敢當故事為體裁的“泰山皮影戲”,家庭戲班,世代相傳,專門在泰山廟會上演唱《泰山石敢當抓鬼》。但係統展現“泰山石敢當”故事的舞台戲劇,一直是空白。2007年初,泰安山東梆子劇團排演的新編山東梆子神話劇《泰山石敢當》在山東劇院公演,獲得成功,填補了這一傳統民間傳說改編舞台戲曲的空白。

關鍵詞:泰山石敢當,山東梆子,曆史劇

一、 泰山石敢當的民間傳說

泰山石敢當的主要表現形式是把小石碑(或小石人)立在橋道要衝或鑲砌於房屋牆壁,上刻“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之類字樣,以禁壓不祥。石敢當信仰與東嶽泰山崇拜緊密結合,由“石敢當”發展到“泰山石敢當”,其神化功能也經曆了從最早的“鎮宅”到“化煞”再到“治病”、“門神”、“辟邪”、“防風”等的轉變。泰山石敢當所表現的“吉祥平安文化”體現了人們普遍渴求平安祥和的心理。

最初的泰山石敢當習俗是古代人民對靈石的崇拜,隨著民間傳說和習俗的演變,石敢當被人格化,逐漸在民間形成了不同版本的神話故事。這些神話故事以石敢當或者以石敢當為中心的泰山風物傳說為藍本,結合本地的具體事物或者流行的宗教信仰,形成了豐富多采的關於泰山石敢當的故事群,在民間廣為流傳。各種版本的石敢當傳說體現了勞動人民對大自然的敬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泰山當地流傳最廣的版本中石敢當是普通勞動人民勇敢無畏的化身。

相傳在泰山腳下的一個村子裏住著一個壯士,姓石,名敢當。他很勇敢,什麼也不怕,在泰山一帶很有名。有些人被欺侮了,就找石敢當替他們打抱不平。一天,石敢當進城賣柴,見貼有王員外的告示:誰能為他家降妖,願將女兒許配為妻。原來王員外有一千金小姐,“養在深閨人未識”,不幸被一妖精作祟,王員外請牛鼻子老道設壇捉妖,被妖精一腳踢下壇來,跌得頭破血流。無奈才張榜求救。石敢當見義勇為,決心除害,他持寶劍藏在小姐房中,當妖精進來時,他舉劍大喝一聲:“泰山石敢當在此!”妖精一聽,嚇得駕起妖風狼狽逃走。事後,王員外親自把小姐送上泰山,和石敢當成了親,小兩口過起了美滿日子。誰知妖精逃走後,又跑到別村去禍害。村民聽說石敢當能驅妖,便來請他。可是,石敢當往這村趕,妖精又跑到那村去造孽。石敢當又沒有分身法,怎麼辦呢?後來,聰明的妻子對他說:“何不把你的名字刻在石碑上,放在宅牆上鎮妖呢。”於是,人們紛紛在石頭上雕刻“泰山石敢當”五字,立於牆根、街巷、橋頭、要衝,以保村宅平安。

泰山石敢當在泰山地區,有驅妖、捉鬼多種版本,有石匠說、算命先生說、醫生說,綜合起來泰山石敢當始終是為勞動人民斬妖除魔、趨災避難的勇士形象。此種民間傳說的流行為民間藝術提供了優秀的創作素材。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山東梆子新編神話劇《泰山石敢當》。

二、 山東梆子神話劇《泰山石敢當》

山東梆子,又名“高調梆子”,簡稱“高調”或“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點,又被人稱為“舍命梆子腔”。約在明代末,陝西、山西一帶的梆子腔,流傳到山東後,受本地語言、民間歌曲、戲曲聲腔的影響,逐漸演變發展而形成本地的梆子形式——山東梆子。山東梆子戲主要流行於山東西南部的菏澤、濟寧、泰安等地的大部分縣市,以及聊城、臨沂等地區的廣大城鎮鄉村。山東梆子曆史悠久,至今已存在400餘年,劇目豐富,唱腔高亢動聽。2006年山東梆子、“泰山石敢當習俗”分別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否可以將兩個非物質文化一場相結合,以山東梆子的戲曲形式完整在線“泰山石敢當”故事?就演繹“泰山石敢當”而言,山東梆子可能是最適合的劇種,唱腔高亢,激昂,能很好的在現山東大漢除暴安良的石敢當故事。而這一設想很快得以實現,新編山東梆子神話劇《泰山石敢當》應時出現,演出過程幾乎是場場爆滿,並登上了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