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式”不應是風格,而是變革
藝術之窗
作者:覃禎
摘要:“新中式”這個詞近幾年在國內設計界出現的頻率越來越多並逐漸被更多的人認可和接受。“新中式”這個概念是否能長遠的走下去,取決於人們采取怎樣的態度對待這個詞,如果僅僅將它當做是一種風格,投資者和開發商,賺錢的噱頭、商業的招牌,那麼它最終會像其它很多風格一樣消亡。有生命力的“新中式”應當是一種變革,改變人們對一些古老建築、古老村落毫不留情拆除的態度,樹立起對曆史景觀的尊重,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尊重。
關鍵詞:新中式 風格 變革
如果“新中式”隻是一種風格,那麼它最終會消亡,會被其他更能引起人們興趣的風格所代替,最終成為曆史長河中的滄海一粟。
一、“新中式”的產生與原因
讓我們來回顧一下“新中式”這個概念的產生:
“新中式風格誕生於中國傳統文化複興的新時期,伴隨著國力增強,民族意識逐漸複蘇, 人們開始從紛亂的“摹仿”和“拷貝”中整理出頭緒。在探尋中國設計界的本土意識之初,逐漸成熟的新一代設計隊伍和消費市場孕育出含蓄秀美的新中式風格。”——百度百科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伴隨著我國在世界影響力的上升,東方文化又重新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上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中國元素”這一符號在世界範圍內具有越來越高的藝術價值。在這一背景下,國內傳統文化開始出現複蘇與複興,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當代中國文學、藝術等諸多領域,並為其注入新的活力。在設計行業中,隨著這種民族文化意識的崛起與加強,各類設計也出現了向本土回歸的趨勢。” ——《淺析“新中式”園林風格產生的原因》趙麗紅 楊濱章
二、“新中式”產生的原因分析
(一)找尋缺失的曆史感
不少學者都提到國內傳統文化開始出現複蘇與複興,的確是這樣的。但這複興的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呢?國力增強固然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還有重要的一點,是我們曆史文化的斷層、曆史感的缺失、民族自尊的缺乏。中國的文化是有斷層的,反應到我們的生活中,景觀的表現形式也是有斷層的。鴉片戰爭之後,一些國家利用不平等條約在中國建立租屆,掠奪中國人民的財富建造租界公園,而中國許許多多優秀的古典園林毀於一旦。抗日戰爭爆發直至1949年,全國各地的園林建設基本處於停滯狀態。1953年到1957年,新中國開始恢複建設,園林等規劃設計受到前蘇聯的很大影響。1966年到1976年,由於十年內亂,很多城市的公園被視為“封資修的大染缸”而被徹底損毀,傳統的餘脈徹底瓦解。到改革開放,又開始學習西方現代國家,而我們自己傳統的東西,變得越來少,直至看不清輪廓,喚不回記憶。
我們在以歐美為榜樣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進程中,毫不猶豫的拆除能夠喚起曆史記憶的景觀,還用各種國外的風格來取代我們的千年古鎮,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我們生活在這沒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景觀中,我們無法確認自己、更無法喚起對曆史的記憶,城市生活變成了化妝舞會,老百姓在在西方搬來的園林中狂歡。狂歡之後我們又感到迷茫和不安,亟需一種東西來幫助我們找尋迷失的自我。
於是,“新中式”出現了。
(二)市場的需求
不能否認,“新中式”的誕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來源於市場的需求,是投資者和開發商獲取經濟效益的一種手段。在使用者對異國風情的熱情降溫,對本土傳統關注度提高的形勢下,投資者和開發者開始敏銳地捕捉到本土設計的回歸和市場的巨大需求,同時也意識到美好前景,加上媒體的宣傳包裝,市場策劃,形成品牌效應,提高對傳統園林的關注,從而形成了推動“新中式”園林發展的重要動力。可是,如果僅僅是因為市場的需求,那“新中式”未免失去了它本應該有的內涵與職責,僅僅成為一個賺錢的噱頭、商業的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