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彝族服飾元素在梳妝用品設計中的應用
藝術之窗
作者:鍾亦秋
摘要:民族服飾元素與產品設計結合打造品牌文化,楚雄彝族服飾在保留彝族服飾審美情懷的同時,彙集了雲南少數民族服飾設計精華。精致的刺繡工藝與對於色彩的駕馭能力,使其在雲南少數民族服飾風格中獨樹一幟,呈現出多元化的視覺盛宴。具有實用性與審美性於一體的梳妝用品作為載體傳承與發揚楚雄彝族服飾藝術精髓,同時增加社會乃至世界對於西南少數民族服飾藝術的認知度。
關鍵詞:楚雄彝族;服飾元素;梳妝用品設計
1. 楚雄彝族服飾溯源
楚雄彝族集中於雲南省中部地帶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北與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毗鄰。楚雄地處滇中為彝語幾大方言的交彙地帶,操中部方言的彝族多聚於此。瑤族、白族、哈尼族等民族地理位置環繞雲南楚雄彝族,在服飾風格與材質工藝上對楚雄彝族服飾有一定影響。因此楚雄彝族服裝與普遍印象中彝族服飾以黑色為主色調的視覺感受有較大的差異。據多數學者觀點,彝族與羌族為同源共祖說在楚雄彝族服飾上以及羌族服飾上有著很多相似之處。羌族婦女服飾尚青、藍,佩戴黑頭帕,花飾刺繡豔麗精美,係繡花圍腰。羌族男子包青頭帕,著麻布長衫與羊皮褂。彝、羌雖各自發展為兩個不同的民族,但當今兩族卻有許多共同特征,折射出先祖們的服飾遺風。但明清前史料記載,“烏蠻”即黑彝多為楚雄彝族先民,隨後雲南麵臨“改土歸流”、支係繁多、地理位置、民族雜居等諸多因素使得當下楚雄彝族服飾呈現異彩紛呈的狀態。楚雄彝族服飾色彩極為豔麗且款式繁多,楚雄彝族服飾分龍川江、大姚、武定三個樣式。民國《姚安縣誌》卷七載:“彝婦老者,剃發如尼僧,冬月披重氈,係以兩帶,如似負小兒然。少者喜紅綠,領帽飾以貝,耳環大如釗,有芋至三四兩者。”楚雄彝族服飾大姚式的雞冠帽邊緣處則緊密縫製兩排白色貝殼光澤的紐扣,雞冠帽底色為黑色,但繡滿馬纓花、山茶花等花卉,帽頂上綴一排毛線纓絡,佩戴齊肩的毛線穿銀珠耳環。
2. 楚雄彝族服飾元素
2.1材質與色彩
據《後漢書·西南夷傳》記載,古哀牢人曾織“桐華布”,而哀牢山則北起於雲南楚雄州,據此推測地理位置處於滇中的楚雄彝族對於麵料紡織掌握水平先進且曆史悠久。楚雄彝族服飾喜用表麵不反光的黑色棉布或麻布作為服飾基底材料,可見彝族尚黑的審美情趣貫穿整個彝族支係,以標誌性的黑色將彝族各個支係聯係起來。但由於支係不同、社會結構不同、封建時期等級製的諸多關係,黑色在彝族服飾上所占比例則各不相同。宣統《楚雄縣誌》記載:“衣襟飾海貝,繡花;績麻織布或市羊毛布、火草布交易。”因當地自然資源條件使然,火草、火麻、蠶絲、木棉、羊毛等天然材質多為楚雄彝族服飾的材質來源,可以編織為布料製衣也可製成線材作刺繡使用。民國時期階段,楚雄彝族服飾中大量出現了植物紋樣,火紅色的馬纓花。
2.2紋樣
刺繡紋樣以花卉為主,花飾不僅品類繁多且色彩繽紛。馬纓花是楚雄彝族服飾上花形紋樣中最為普遍的一種。火紅色的馬纓花在感官上對比典型彝族服裝裝飾紋樣的火鐮紋則有異曲同工之妙,這都與彝族的火崇拜有著緊密聯係。大量幾何紋樣也出現在服飾當中,幾何紋樣則與彝族宗教信仰與對自然世界的認知有關,比如八角文象征著人、天、地、水、火、雷、山、澤,其中的這些象征性元素也被單獨概括成對應的幾何紋樣出現在服飾上,並且具有連續性幾何裝飾紋樣的特征。
2.3工藝
自古以來彝族異彩紛呈的服飾刺繡藝術是楚雄彝族服飾的特色,楚雄彝族服飾刺繡工藝以平繡、挑花、鑲補為主,牽花、扣花、穿花、墊繡等刺繡工藝使用也較廣。
平繡工藝在楚雄彝族服飾中最為常見,通常是將馬纓花、山茶花、八角花等花型在紙上描繪出草稿,再將其剪下貼在布料上。隨後使用色彩已經選擇好的棉線或者麻線等線材進行有規律的緊密刺繡,直至整塊剪紙被完全覆蓋。這種繡法工藝多適用於繡工麵積較大,且重複性與對稱性較強的花飾。運用平繡工藝使得繡麵具有一定的立體浮雕效果,且畫麵均稱飽滿。因有剪紙作為草稿基底,繡工細膩工整,色彩過渡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