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中外建築文化
藝術之窗
作者:孫曉
摘要:在人類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發展的過程中,建築色彩始終煥發著神奇的魅力。人們不僅發現、觀察、創造、欣賞著繽紛絢麗的色彩世界,而且通過漫長的時代變遷不斷深化著對建築色彩的認識和運用。
關鍵詞:中國 古代建築 外國建築 色彩 文化
1、中國古代建築色彩
我國是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色彩文化的起源也非常早。
中國傳統建築在傳統建築色彩的進程很少發生間斷,表現出穩定的傳承性。但每一個朝代的更替都會帶來材料、技術、文化審美的變化,正是這些不同性最終形成了華夏民族絢麗多姿、獨樹一幟的建築色彩。
從原始社會初期到舊石器時代後期,人們的居住形態由穴居發展成為了簡單的房屋,建築色彩以自然的建築材料的色彩為主,采用了黃土、褐土、紅土、木材和幹草之類為基準色調。
夏朝和商朝時期,開始修建宮室、台榭。建築的形式已經初具規模,而且已經在木質雕刻的表麵施以顏色。
兩漢時期的封建經濟比較昌盛,西漢都城長安,修建的大量園林和宮殿,規模宏大,色彩的使用也非常豐富。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文化不斷地滲入我國,所以這一時期主要的建築表現在寺廟與石窟。顏色以紅土為主調,配以石青、石綠、朱砂、銀朱、黑白等,對比鮮明,效果強烈。
隋唐時期是我國曆史上封建社會經濟最繁榮的時期,這一時期的古代建築非常成熟,建築裝飾以及色彩都有著巨大的發展,在唐代柱、枋、栱上色彩畫主要運用青綠色、黃色,還有藍色。
宋、遼、金時期,宋朝在建築色彩方麵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屋頂部分不再使用橙黃色的琉璃瓦,而是大量采用青綠色的琉璃瓦。
元、明、清時期在建築方麵繼承宋代的建築傳統,在屋頂上還是大量使用琉璃瓦,但是琉璃瓦的顏色十分豐富。牆麵用紅色抹灰,還采用了琉璃磚。這樣從整體來看建築的外部色彩就回顯得對比鮮明,效果強烈。
在我國古代,建築的規模、形式、色彩的使用都有著嚴格的限定,一般而言,皇家使用的色彩,對老百姓而言就是禁忌的顏色。如,北京的故宮和四合院建築,故宮的色彩富麗堂皇,而民間的四合院卻是以灰色為主。這樣的限定雖然不能讓民間的色彩盡情發揮,但是從積極的方麵來看,卻控製了大環境色彩的整體協調。而且由於建築材料多數為就地取材,所以色彩地域性特點非常明顯。
2、 國外建築色彩現況
色彩的延續性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臘時期,古埃及時期天然材料和塗料色彩的使用是源於一種自發的狀態。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現代材料和塗料的種類日益豐富,在材料、技術的標準化進程的影響下,地方特色的材料漸漸退出建築市場,同時新結構與新建築形式大量湧現,這些都對原有的城市色彩體係造成了巨大的衝擊,甚至產生“色彩汙染”的問題。
1800-1850 年間,意大利都靈市政府在當地建築師協會的建議下,委托該組織負責對全程色彩進行全麵規劃與設計。在當年規劃都靈城色彩的規劃過程中,不僅注意了城市建築與街道、廣場的色彩風格統一,主要街道和廣場的顏色設計也極為細致、豐富。在都靈的舊城複建中,以色彩作為規劃手段的做法給人們以啟發,成為城市色彩規劃的開端。
1961 年,歐洲興起了清潔建築運動。這項運動開始於巴黎,由法國文化部部長安德烈馬爾羅發起,對城市建築的外牆麵進行清潔,把它們恢複到石材表麵的自然外貌。
20世紀 70 年代,“國際色彩顧問協會”IACC 主席法蘭克·馬漢克先生在他的《色彩,環境和人的反應》一書中提出“色彩體驗金字塔”的概念,強調“看見”色彩的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視覺過程,而是一個複雜的體驗過程,即對色彩刺激的生理反應→潛在無意識→有意識的象征和聯想→文化影響和獨特風格→時尚、潮流和風格的影響→個人體驗,從這個由初級到高級的金字塔係列我們可清晰地把握影響人們色彩心理的脈絡,即經過生理反應到心理反應,再到文化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