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字起源小探
曆史哲學
作者:施玉娟
摘要:本文從《說文解字》、《康熙詞典》出發,結合《史記》《後漢書》等史書文獻及雲南地方誌等,探索“滇”字的起源。
關鍵詞:滇、滇文化、甸、顛
雲南出現“滇”的稱呼,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曆史。“滇”字來源於雲南腹地少數民族語言“甸”或“賧”,經過漢語譯音為“滇”。雲南一開始並不是用“滇”作為代稱,也不確指雲南的某一地方,而是隨著雲南地方政權的變化而變化。直到漢代司馬遷才把“滇”用來代指雲南地方。
一、淺析“滇”字的來源
滇池何以為滇,大多數學者同意是由滇池而來的,但為什麼用“滇”來命名這個具有“高原明珠”之稱的高原湖泊?曆來研究雲南地方史的學者意見是不統一的,大致說來有以下幾種:
滇者顛也,這主要是依據一些古籍記述來闡述的。最早的有西晉左思《蜀都賦》劉逵注引譙周《異物誌》稱“滇池……有大澤水,周二百裏,水乍深廣,乍淺狹,似如倒流,故俗雲滇池。”晉人常璩《華陽國誌·南中誌》說:“滇池……有澤水,周回二百裏。所出深廣,下流淺狹,如倒流,故為滇池。”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也說:“池,……上源深廣,下流淺狹,但如倒流,故曰滇池。”《南詔野史》也說:“滇池,三百裏。史雲:源廣末狹,似倒流,故為滇。”清人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解釋說:“滇者,滇也。”①有學者考察所謂“倒流”是由於滇中高原地殼的隆起,或由第四季冰期來臨降水猛增,使湖麵急劇抬升,河流溯源侵蝕,發生江河襲奪,才使滇池的海口經螳螂川、普渡河接通金沙江,形成“倒流現象”。②本人認為這個說法還是比較值得信賴,因為地質變化是緩慢的過程,一個人說可能不是正確的,但是多人記錄就說明確實存在這種現象,也許古人的地質測量水平不如今人,但是我想一定是有這種現象的。個人覺得“滇”顛也還是比較有說服力的。
滇,巔者說:也有人以滇池的位置來解釋,認為“滇”是高的意思,即池在高山之巔的意思。“莊蹻由楚沅水沂流而南,及最高境,因號曰滇池”③本人覺得這個解釋比較牽強,因為根據雲南的地理位置,昆明的海拔比較低,假設莊蹻成為了古滇國國王,那麼他一定會知道洱海,那麼試想滇為“巔”,那麼是不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的。
滇,部落名稱說。方國瑜先生認為“滇”字當是土語譯音,是一個部落的名稱,後來部落聯結在一起,統轄地域擴大,就用“滇”做代稱。近來不少學者認為“古代越人、滇人·直至今天我國的傣族,許多風俗習慣結合文化特征都是一脈相承的,這更加雄辯的證明,秦漢時代的滇王國的主體民族——“滇人”,他既不是氐羌族,也不是濮人,而是百越中的一支即今傣族的先民。”④但是現在暫時沒有找到有一個部落叫做“滇”。從公元前三世紀開始用“滇”,不論從司馬遷的《史記》還是雲南的地方誌,我都沒有找到相應的文獻證據。
滇,地名說。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列傳》中記載到:“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其西靡之屬以計數,滇最大……始楚威王時,使將軍莊蹻將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莊蹻者,故楚莊王苗裔也。蹻至滇池,地方三百裏,旁平地,肥饒數千裏,以兵威定屬楚。欲歸報,會秦擊奪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還,以其眾王滇,變服,從其俗,以長之。”司馬遷在這裏三處提到了“滇”,考太史公意,這三處均是指地名而不是族名,故推斷“滇”不是一個部落的名稱,可能是一個地名。張竹邦根據“滇”的主體民族是傣族,提出了“滇”的新構思,通過探討它的語種和含義來闡述“滇”的起源及其文化內涵。張竹邦首先從史書上對傣族及其所在地域稱呼記載上看,秦漢時稱為“滇”、“撣”,唐代的時候稱為“賧”、“瞼”,元時將這部分地名記為“甸”,以後直到現在又稱為“傣”、“歹”。傣語裏“德宏”的意思就是“傣族人民居住的地方。”⑤張竹邦故此認為“滇”是傣族先民對其生活所在地的稱呼。這個定義也不是附會“賧、“撣”,而是現在這方麵的實錄文獻缺失。我們隻能從音譯的角度,找到“滇”的起源。再加上佛教的傳入,對於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影響。這些使得“滇”是地名還是族名成為了謎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