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康德:其哲學背景和目的(1 / 2)

康德:其哲學背景和目的

曆史哲學

作者:李靜含

摘要:近代哲學的問題基本上是以知識論為中心,關於心靈與客體間關係的思考。笛卡爾作為確立人的主體性的第一人和唯理論的哲學家,首先做出了心靈與物質的二元劃分;而較早的培根則以科學實驗的思想原則為經驗論者提供了思路。前者經過斯賓諾莎、萊布尼茲、沃爾夫等人形成了以天賦觀念為原則的大陸派唯理論,並具有強烈的獨斷論色彩;後者經過洛克、貝克萊、休謨並最終形成經驗論的懷疑主義。這兩派各執一端,爭論不休,而康德的出現,正是試圖中和這兩種學說。

關鍵詞:近代哲學;理論;學說;康德

自古以來,形而上學被看作一切科學的女王,但到了近代,它受到新興自然科學的排擠和中產階級先進哲學家的批判,逐漸成為棄婦。人類理性的自然傾向是認識和把握宇宙整體,把握絕對完整的東西,故不能取消形而上學。形而上學麵臨的最大挑戰正是來自懷疑論,形而上學缺乏普遍必然性,不能像科學那樣取得共識、不斷進步。休謨對物自體的存在也持懷疑態度,康德則認為必須設定它:第一,保證由知覺印象構成的對象有實在性;第二,將知識限製在感官世界的範圍內,對直接針對物自體的斷言做出“不可知”的結論,以保證我們的知識都是貨真價實的知識而非偽科學;第三,為雖不可知、卻應相信的東西(自由意誌、靈魂不朽、上帝存在)留下餘地。這是一個真正批判的時代,形而上學的發展也進入了一個批判的時代,批判使其成為科學。“純粹理性批判”從理性有可能去追求的一切先天知識出發,對人類理性本身進行批判性的考察,確定理性的先天知識的源泉、條件、範圍、界限,看它能認識什麼、不能認識什麼,從而對形而上學的命運和前途做出最終的判決和規定。

哲學要成為科學,可嚐試在思維方式上來一個革命,不是知識依照對象,而是對象依照知識,這種對傳統認識論的顛倒是“哥白尼式的革命”(不是太陽繞著地球轉,而是地球繞著太陽轉)。對象分為物自體和現象,物自體不可認識,認識對象是我們心中所呈現的現象。這種區分使形而上學的第一部分(本體論)變成了科學,使超驗的形而上學成為不可能的,為實踐理性留下了地盤。人的認識是以普遍必然的原理為指導,構造圖形或設計實踐方案,走向自然並強迫其回答問題,以得到單純理性所不能得到的科學知識這樣一個能動的過程。認識的過程不是對象為我們立法,而是“人為自然界立法”,創造出一個科學的認識對象。科學知識是主觀的產物,但它是按知識本身的必然性建立起來的,不能任意違背,理性是固定的先天結構,在這個意義上又是客觀的。

將普遍必然的知識等同於先天的知識,是康德批判哲學的一個關鍵點。“先天的”指邏輯上在先,獨立於一切經驗,我們在一件事情還沒發生就可先天斷言它,先天的不一定是知識,如形式邏輯。“先驗的”是關於先天知識的先天知識,是對先天知識的反思(先天的知識如何可能),一切先驗的都是先天的。先驗的知識要涉及關於對象的知識,是關於經驗知識如何可能的知識,先於經驗而不脫離經驗。

真正的、最起碼的知識是判斷,但判斷不一定都是知識。分析判斷是謂詞包含在主詞裏麵的判斷,一切的分析判斷都是先天的,具有普遍必然性,不能增加知識內容,其作用隻是解釋而非認識,不能認為是科學知識。綜合判斷是謂詞不包含在主詞裏麵的判斷,具有偶然性,能增加知識,經驗判斷都是綜合判斷,經驗判斷永遠也不能成為科學知識。真正的科學知識必須是兩個外在的概念或表象的聯結(如綜合判斷),又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如分析判斷)。先天綜合判斷是主詞不包含謂詞、主詞與謂詞的聯係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判斷。《純粹理性批判》的總問題是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它涉及到科學知識如何可能。

真正的科學知識是如何可能的可分解為四個問題:數學知識如何可能?(先驗感性論)純粹自然科學如何可能?(先驗分析論)形而上學作為自然傾向如何可能?(先驗辯證論)形而上學作為科學如何可能?(先驗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