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試論新羅末期農民戰爭(1 / 3)

試論新羅末期農民戰爭

曆史哲學

作者:白洋

摘要:新羅末期農民戰爭是研究新羅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嚐試探析新羅末期農民戰爭的過程和起因,並且比較這場戰爭結果的兩麵性。

關鍵詞:新羅末期;農民戰爭;兩麵性;

一、新羅末期農民起義的情況

1.1 農民起義的開始和發展

《三國遺事》當中有這樣的記載:“幼衝故太後臨朝,政條不理,盜賊蜂起”。①其中的“幼”指的是惠恭王,“盜賊”指的就是農民的起義,這說明至少在公元8世紀中期,新羅農民就開始了反抗的步伐。9世紀前半期,農民起義已經快速發展,以壽神起義起義為標誌的農民大起義沉重地打擊了新羅統治者,並且為9世紀後期的全國規模的農民大起義做好了準備。

到了真聖女王統治時代,新羅朝綱紀日漸腐敗,真聖女王生活糜爛,“潛引美丈夫二三人淫亂,仍授其人以要職,委以國政。由是佞幸恣誌,貨賂公行,賞罰不公,紀綱壞馳”。②此外,當時地主土地兼並十分嚴重,地主莊園的麵積不斷擴大,這就使得一部分農民逐漸淪為佃農,更多的農民成為無業遊民。加之當時“諸州郡不輸貢賦,府庫空虛,國用窮乏”,農民起義已經是不可動搖的趨勢。9世紀後半期,新羅終於出現了全國性的農民起義戰爭。據記載,當時陸續起義的地方有20餘處,主要的起義力量是沙伐州的元宗、哀奴領導的農民起義,北原地區梁吉領導的農民起義,西南地區的農民起義以及西南地區百濟故地的“赤褲軍”起義。其中,聲勢最為浩大的就是北原梁吉的農民起義軍。

“真聖王三年(公元889年),元宗、哀奴等據沙伐州叛,王命奈麻令奇捕捉。令奇望賊壘,畏不能進,村主佑連力戰死之。王下令斬令奇。”③從《新羅本紀》這段記載可以看出,沙伐州的起義最初是很成功的,而且起義軍的勢力也很強,這才能讓令奇“畏不能進”。與此相呼應的,是北原梁吉的起義。“五年冬十月,北原賊帥梁吉遺其佐弓裔,領百餘騎,襲北原東部落及溟州,管內酒泉等十餘郡縣。”在攻下北原大部之後,梁吉的實力已經相當雄厚,在名義上是當時全國義軍的首領,當時新的起義軍出現時都要接受梁吉的冊封。新羅下代農民起義達到了最頂峰。

1.2 後三國時代和新羅的滅亡

梁吉領導新羅農民大起義如火如荼的開展,但是勝利果實卻被甄萱和弓裔等人竊取。甄萱在真聖女王九年(892年)舉事,“嘯聚徒侶,行擊西南州縣……旬月之間,眾至五千人。遂襲武珍州,自王”。④但是甄萱此時沒有貿然稱王,直到孝恭王四年(900年),甄萱才“自稱後百濟王,設官分職”。

弓裔自稱是新羅王室後代,在農民起義時曾投靠竹州義軍首領箕萱,但是箕萱傲慢無禮,弓裔負氣出走,轉投梁吉。“吉善遇之,委任以事。遂分兵,使東略地”。⑤弓裔向東進軍,攻下了酒泉、奈城、溟州、鬆嶽郡等地方。隨著來降軍隊越來越多,弓裔開始打算脫離梁吉,自立為王。但是梁吉看到弓裔勢力日漸壯大,想要便派兵征討。但是弓裔先下手為強,大敗梁吉。公元901年,弓裔稱王,904年,立國號為“摩震”。新羅正式進入後三國時代。

弓裔稱王之後,一改往日親民的形象,“凶虐自肆,臣寮震懼,不知所措”。弓裔用恐怖手段維持統治,最終惹怒了他手下的眾位將軍。弘仁等將軍擁立王建,發動政變。弓裔在逃跑的途中被殺,王建正式稱王,改國號為“高麗”。

王建不同於弓裔,他在外交上同新羅親好,共同對抗後百濟。而後百濟發生內亂,甄萱被迫出逃,投奔王建。935年,新羅王請降高麗;936年,甄萱為向導幫助高麗滅亡後百濟。至此,新羅末期農民戰爭全部結束。

二、新羅末期農民戰爭爆發的原因

2.1新羅內政是農民起義的主要原因

新羅統一三國之後,便向唐學習先進的經驗文化,借鑒唐的租庸調製,並於公元722年確定了“丁田製”。“丁田製”是給予丁男丁女一定的土地數目,按照公有土地和人口的數目,分別給予不同的土地的一種土地製度。這種土地製度將老百姓與土地緊結合,在很大程度上適應了當時的封建國家關係。但是,新羅素來有實行食邑製和祿邑製的傳統。所謂“食邑製”,就是賜予當時有大功的臣子一定數量的地區的農戶的佃租、貢賦和徭役。⑥在新羅進行統一戰爭時期,食邑製非常盛行,新羅王為了鼓勵軍功,常常大封食邑,金仁問、金庾信等人都曾受到食邑。此外,新羅王還將全國的牧場進行分封。而“祿邑製”則是一種根據官位向文武官員賜予一定地區的收租權的製度。文武官員不僅可以享受祿邑,而且還可以征用在祿邑區域內耕種的農夫去服勞役。⑦在新羅統一之後,統一新羅也曾廢除祿邑製,該行“職田”,即“糧食稅”。但是後來祿邑製又重新恢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