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漢哈動植物詞彙文化內涵區別淺析(1 / 3)

漢哈動植物詞彙文化內涵區別淺析

曆史哲學

作者:郭麗萍

摘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同民族的語言使世界上的文化呈現出千姿百態,不同社會背景和文化差異造成了詞彙在文化內涵上的區別。由於漢語與哈薩克語不同,同一動植物詞語在此兩種語言中具有相同與相異的文化內涵。

關鍵詞:動植物;文化內涵;情感;評價

一、導論

在漫長人類曆史發展過程中,動植物一直與人類保持密切聯係並對人類生存發展起著深刻的影響,人們常常借用動物來寄托感情。在不同的語言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大部分詞除了具有理性意義外,還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即該詞所隱含的聯想義、比喻義、象征義及褒貶義等。不同語言賦予動植物詞語以各自特定的文化內涵,把人的某些特定品質與其相連,引起生動的情感聯想,這些被擬人化的品質因受到不同民族的思維方式、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的製約,又使人產生不同的心理反應。

漢族與哈薩克族某些生活經曆和感受相似,使兩種語言在使用動植物詞語方麵出現完全或基本相同的語用現象。例如:哈語和漢語都有用狐狸比喻狡猾。與此相對也有一些完全相反或是不對應的情況,如山羊在漢語中表示善良慈祥博學,而在哈語則有奸詐狡猾之義。

本文旨在對同一動植物在漢哈語中內涵相同、相反、零對應以及不同的動植物詞彙可能引起相似的聯想等諸多方麵進行對比觀察,分析文化對詞彙的影響,揭示出漢哈兩個民族的文化差異。

二、漢哈動植物詞彙文化內涵異同

(一)同一動物詞語在漢哈文化中有相同文化內涵

人類生活的生態環境大致相似,而且漢哈兩個民族自古就有頻繁的文化交流,從動物的基本屬性這一角度去認識動物,自然會產生相同或類似的聯想,賦予動物相同的文化內涵。

在古書《說文》中:“鹿,獸也。象頭角四足之形”,上古時期鹿常常是被狩獵的對象,且與“祿”字諧音,因而古人便將鹿比作政權或爵位。從岩石、刻石等方麵來看哈族先民動物崇拜時期也能找到關於鹿的岩畫,在阿勒泰就發現過以動物圖騰為特色的鹿石。哈薩克民間有這樣的傳說:漢代烏孫王驕昆畢在茫茫沼澤地帶,無法行走時,突然出現了一隻金角花鹿為他帶路。為了表達對他們認為的祥獸的崇敬,他們也把這種感情轉化成歌舞,即《鹿舞》。

白楊樹本身特點就是高大挺直,生命力頑強。枝葉緊靠團結、力爭上遊、倔強挺立的頑強精神。在哈族的文化中也有對樹的自然崇拜,如“左部哈薩克……曰鄂圖爾玉茲,無城郭,逐水草,事遊牧。冬夏別居,無常處。……境西北隅有獨樹一株,其上五枝盤旋,蔭廣可容二百騎,……為西域神物。”哈族認為生長多年的白楊樹和樺樹都是神聖的樹木,不能砍伐,這跟他們崇拜大地和大地上生長的東西有關。

月季花一般來說,又叫做“月月紅”,象征著一年中每月紅紅火火,它的花語是等待有希望的希望,幸福光榮,美豔長新。在哈語中月季花譯為“阿依古麗”,常被用於女孩子的名字,意為幸福,美好和純潔。艾草在漢文化中是一味可以治病的中藥,用來拔火罐治療風濕病或是點燃艾草熏、燙穴位。在哈族中也有用來治病的功效。這些植物詞彙的文化內涵在漢哈語的表達相類似。

(二)同一動物詞語在漢哈語有不同文化內涵

由於漢哈兩個民族長期生活在不同地域中,自然而然對同一動物詞產生不同的聯想,賦予動物詞以更豐富的文化內涵。漢哈同一動物的文化內涵差異可以從傳統文化差異和審美價值取向兩方麵進行分析。

1. 傳統文化差異使一些動物詞語帶有鮮明的文化特征

如龍的文化內涵,漢族人把龍看成為吉祥的神物,是前程無量的象征。如“望子成龍”等。而龍在哈薩克人眼裏隻是一種能噴煙吐火的凶殘怪物,由於兩個民族對客觀世界的認知不同,所以哈薩克人無法理解為什麼漢族人的父母希望子女成“龍”,也就更不理解漢語中其他關於龍的成語所涉及的含義,諸如“龍騰虎躍、龍鳳呈祥、生龍活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