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統購統銷時期貨幣的作用
曆史哲學
作者:楊立群
摘要:統購統銷政策是中國現代史上比較重要的政策之一。這一政策的推行和不斷發展成為建國初期計劃經濟體製確立的一個重要標誌,並與中國的工業化進程產生了極其緊密的關係,成為學術界現代史研究的一大熱點。但是以往對於統購統銷政策的研究更多的反映在對各種票據的探討之上,與此同時,此時期貨幣的作用卻很少被人提及。本文即欲通過對於貨幣的研究來揭示統購統銷時期貨幣的作用。
關鍵詞:統購統銷 貨幣 票據
統購統銷政策是中國現代史上中共中央施行的重要政策之一,它與統一全國財經工作、以及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個體農業、個體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被並稱為新中國財經戰線上的 “三大戰役”①。它的實行以1953年10月16日作出的《關於實行糧食的計劃收購與計劃供應的決議》為起點,以同年11月16日政務院通過的《關於實現糧食的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的命令》為標誌正式確立。它的施行當時主要是為了穩定國內糧食市場,擺脫隨著經濟的逐步恢複和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開展,而造成國家所能掌握的糧食與其必須負擔的城鄉糧食供應量之間產生越來越大缺口的困境。但在執行的過程中統購統銷的對象越來越多。但是,過分強調票據的作用在無形中就淡化了貨幣的作用,貨幣在任何時期都在商品流通中起著必需的中介作用,單純的票據如果不與貨幣相對應是無法來購買商品的。因此,我們需要探討認識下在統購統銷這個特殊時期,貨幣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一、在農村糧食收購幣的作用
在統購統銷政策實施前,糧食可以自由買賣。對於農民來說,賣糧食幾乎是他們收入的唯一渠道。
統購統銷政策執行之後,這種情況依舊沒有發生變化。糧食統購統銷的核心內容是:第一,在農村向餘糧戶實行糧食計劃收購的政策,統購價格及統購糧種,均由中央統一規定;第二,對城市人民和農村缺糧人民,實行糧食計劃供應的政策;第三,由國家嚴格控製糧食市場,對私營糧食工商業進行嚴格管製,並嚴禁私商自由經營糧食;第四,在中央統一管理之下,由中央與地方分工負責,除撥給各大區的糧食以外,其他糧食包括各大區間的調劑糧、出口糧、儲備糧、全國機動糧、全國救災糧等,統歸中央統籌安排。②由此可知統購統銷政策的施行,隻是利用行政手段將糧食的買賣壟斷於國家手中,以此來解決當時城鎮人口的糧食供應、糧食出口、工業資金的原始積累等一係列問題。可以說,統購統銷政策隻是人為地消除了糧食購買中的買方競爭,從此農民隻能將糧食賣給國家而不能自由處理,但是這一切並沒有改變貨幣在糧食收購中的作用。
二、在城市糧食買賣中貨幣的作用
統購統銷的實行使社會分為“吃商品糧的”和“吃農業糧的”兩大階層。吃商品糧在當時是一件很值得驕傲的事情。那麼何為“商品糧”呢?顧名思義,商品糧就是作為商品可以買賣可以流通的糧食。在統購統銷時期,商品糧僅在城鎮流通。那麼在城鎮中流通的商品糧買賣中,貨幣的地位又是怎樣的呢?
不可否認,在統購統銷政策的實行下,票據馬上就作為購買商品的必需憑證而大行其道,而作為重中之重的糧票更是如此。但是,人們在過分強調票據作用的時候往往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票據隻能夠作為購買糧食的身份憑證,並不是擁有糧票就可以買到糧食。城鎮中糧食的買賣也是需要貨幣才能完成買賣的。所以當時城鎮的糧食買賣可以稱之為“票加錢”的貿易。所以,這就可以理解當時人們領到糧票之後攢起來、請人吃飯的時候要求對方自帶糧票等反常的行為了。所以說,在當時的商品糧買賣和食品買賣中,貨幣才是交易能否完成的最關鍵因素。
在統購統銷的年代,由於糧票的存在,農民如果要進城,是無法買到任何食物的,因此,他們隻能自行準備幹糧。若要出省,就需要全國糧票了。這在當時被稱作“含油的糧票”,極其緊俏。就是城裏人想領取全國糧票也要單位開“出差證明”,農民是想都不敢想,這使他們的活動範圍受到嚴格限製。③
三、在農村其他物資生活買賣中貨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