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漢武帝的“推恩令”淺析封建政治與倫理的博弈(1 / 2)

從漢武帝的“推恩令”淺析封建政治與倫理的博弈

曆史哲學

作者:郭茜茜

摘要:漢,是中華民族之民族獨立性得以建立的最為重要的時代之一。民族思想的建立,道德倫理體係的建立,教育係統的建立,封建軍事製度的建立,帝國在經曆秦朝的短暫測試之後,開始走向一種完備的國家機製,而漢武帝則是在曆史上與秦始皇齊名的帝王。他在位期間,國家繁榮富強,對外擴大了疆土,對內穩固了統治,尤其是創新性的提出了“推恩令”,進一步穩固的中央集權,並對自周開始的封建倫理體係提出了尖銳的挑戰。本文通過例證法,演繹法,論證了利益與倫理之間的辯證關係,表達了漢武帝在與傳統倫理博弈過程中的得失,進一步推論了漢武帝“推恩令”,在重建封建倫理體係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政治 倫理 博弈 推恩令 辯證關係

一、 推恩令實行的時代背景

1、 文景之治以後

漢代初期,吸取秦朝亡國的教訓,開始推行休養生息政策。通過寬法緩刑的手段,來刺激國家機製的重新建立和農耕經濟的複蘇休養生息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起到了一定效果,國家呈現出穩定和繁榮的征兆,史稱文景之治。文景之治對漢代初期的經濟、民生等方麵的積累和發展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因為中央集權的鬆懈,造成了宗族間同姓王開始形成了自主的經濟,軍事和行政製度,威脅著中央皇權。和平和叛亂之間的距離,僅僅是一根名為“倫理”的稻草。

2、 中央集權迫切需要加強

一種製度在執行過程中難免會容易走向極端,其正負兩麵的效果,也同樣會放大的凸顯出來。漢朝建立初期,回歸到分封製,認為分封同姓王,利用倫理關係為紐帶可以大大鞏固國家統治和社會穩定。但是,倫理觀在巨大的利益麵前,隻是權力者手中一張隨時可以撕掉的麵具。“七王之亂”的爆發,徹底撕開了這張麵具,各地王侯有著獨立的財政軍權利,時機成熟就露出了像春秋戰國時,諸侯林立,割據一方的景象。

3、 被利益束縛的倫理觀

漢武帝時期,可以說漢代一個資源儲備的黃金時期,文景之治為漢武帝留下了重振中央集權的經濟和政治基礎。吸取“七王之亂”的教訓,漢武帝麵臨的最迫切的問題,就是——削藩。削藩的力度,強度和接受度都是考驗漢武帝完成中央集權的難題,封建倫理關係,也決定了不能以過於激進的手段達到削藩的問題。但是,上文已經提到,在利益麵前,倫理就是一張紙,簡而言之,漢武帝時期的倫理觀被利益深深地是束縛著。推恩令的出現,是中央集權模式的初步嚐試。

二、 自周至漢倫理與政治的關係

1、 分封製

秦帝國製在漢初回歸到分封製,削藩之後,才逐步回歸到帝國製的框架裏。分封王僅僅拿封地的工資,不幹預封地的政務。這才是帝國,這才是漢代統治階級,需要的封建倫理與國家利益的平衡。

2、 家族統治

漢高祖的初步構思,是以管理家族的方式進而管理國家,通過誅殺功臣的方式,鞏固宗族的統治地位。倫理觀在漢代建立之初,就是背離了儒家倫理觀的,而是以家族利己主義建立的新興倫理體係,以宗親門閥為基礎,拱衛中央王權。古往今來,因家族統治而起,也無不是毀於家族之上。

3、 以倫理為紐帶鞏固國家機器

以倫理血脈作為維係國家機器的紐帶,這本來就是一個柏拉圖式的烏托邦夢想。在以倫理道德為立身的基礎的周朝,最終也走向了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周天子的實際地位形同虛設。而在強秦之後,倫理道德被毀於一旦,又推倒重來的漢代,指望通過倫理約束諸侯的行為,實現國家的穩定和發展,是不現實的。隻要中央集權,才是確保帝國走向長遠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