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禮學思想
曆史哲學
作者:翟雲彪
摘要:孔子是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是周禮的重要傳承者。麵對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孔子以“禮”救世,希望能建立一個理想的禮治社會。“禮”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內容。
本文試圖從價值哲學的角度入手,以《論語》文本為依據,對孔子禮學思想進行分析和梳理並揭示其豐富的價值內涵,試圖通過對孔子禮學的價值意蘊的研究以彌補目前我國學術界從價值哲學角度對孔子禮學研究的缺失,為這一領域提供可借鑒的研究成果。
關鍵詞:孔子 禮學思想
一、孔子禮學的曆史形成
關於禮之起源解說頗多,禮的起源問題一直是禮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至今也沒有一個固定的統一說法,不過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祭祀說、習俗說、製欲說。
以上三種觀點基本代表了學術界對禮的起源的大部分觀點。這些觀點都從不同的角度來解釋了禮的起源問題,都能言之成理,代表了學術界在這一問題上得認識成果。禮的產生不是一時一事的事情,它的形成經曆了長時間得積累和發展。同樣道理,禮的起源不可能局限於一種途徑,祭祀、生活習俗等都應該是禮的源頭,因為對於原始部落來說,生活最基本的活動就是生產,在生產過程中發展了人與人、人與部落、部落與部落之間的關係,這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從生產活動中產生的宗教觀念和宗教儀式由此融入生活,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約定成俗的習慣。所有這一切都說明,禮的起源是多源的。但是作為宗教儀式的意義的確是禮的主要方麵,也是各種禮儀形式的大宗。這反映在殷周以降的文獻中,描述祭祀之禮的文章的增多,以祖先崇拜、天神地祗崇拜、鬼魂崇拜、聖王崇拜、自然崇拜等為主要內容的信仰體係確立之後,祭祀之禮也就逐漸完備。祭祀之禮的完備和確立,是禮的發展和成熟的一個重要標誌。
“禮”的價值取向——“仁”
1、孝悌為仁之本
孔子認為,推行“禮”首先要從家庭開始。因為“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而“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孔子提出“孝悌為仁之本”體現了人對生命的熱愛和尊重,以及對生命的賦予者——父母的敬愛和體恤。凡人之出生,必先接觸父母,其情感必先指向家人。每個人都是父母生命的延續,如果這一鏈條斷裂,生命將不複存在,人類也將無法存續。
2、 克己複禮為仁
在孔子的思想體係中,“仁”與“禮”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二者相輔相成,“克己複禮為仁”。也就是說, 每個人克製住自己的欲望, 使一切言行都符合禮的要求, 即為“仁”。匡亞明先生認為, “仁”是一種人道主義思想, 它強調人們之間的仁愛、諒解、關懷、容忍, 也強調廣大人民物質生活的安定和提高。
3、 忠恕以行禮
“克己複禮為仁”還是顯得讓人有點不知從何做起的感覺,孔子在另外篇章對“仁”作了進一步的解釋:孔子“忠恕”之道的內在邏輯說明了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時,應以“仁”為其指導原則、以內心的真情實感(“忠”)為出發點、以“推己及人”(“恕”)為具體方法、表現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價值係統裏,“忠恕”之道與“仁者愛人”意義相同,在行為實踐中,“忠恕”之道與“推己及人”方式相通。
“禮”的價值理想——“和”
孔子以“禮”、“仁”、“中庸”為特征的思想發展體係, 奠定了儒學的基礎。在《論語》中“禮”出現了75次,“仁”出現了105次, 孔子更是把中庸視為至高, 足見這三者的地位和作用。孔子倡“禮”, 是要自己、別人、社會循“禮”, 目標是“和”;孔子貴“仁”, 甚至於“殺身成仁”, 無非是“天下歸仁”後的“和”;“中庸”也不過是適度, 其最大的目的還是“和”。由此可見,“禮”是改革社會的標準,“仁”是對待事物的態度和手段,“中庸”是處理問題的方法, 但其最終的理想卻是“和”。無論是“禮”、“仁”, 還是”中庸”, 孔子所希望達到的都是“和”——一種和諧的狀態, 和平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