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魏六鎮地望研究綜述(1 / 2)

北魏六鎮地望研究綜述

曆史哲學

作者:王亮

摘要:北魏六鎮的設置在當時起到抵禦柔然、威懾邊境的作用,關於六鎮建置的原因、性質、鎮民等有諸多的研究成果,但六鎮的地望一直沒有統一的定論,對涉及六鎮地望的古代文獻與前人研究做一爬梳,對研究六鎮的地望及軍鎮的情況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北魏 六鎮 地望 綜述

公元四世紀末,長期活動於陰山南北的拓跋鮮卑族,逐步統一了中國北方地區,建立了北魏王朝,將都城從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遷至平城(今山西大同)。當時,北方強大的柔然依然活躍在大漠南北的的蒙古高原之上,威脅著首都平城的安全。在北魏前期,雙方戰爭頻仍,《魏書·帝紀世祖上》曰:“秋七月,車駕還宮。八月,蠕蠕率六萬騎入雲中,殺掠吏民,攻陷盛樂宮”①。為了防禦柔然,北魏前期的皇帝多次巡視北疆,並命將北伐,《魏書·楊播傳》曰:“與陽平王頤等出漠北擊蠕蠕,大獲而還。高祖嘉其勳,賜奴婢十口” ②。在陰山之北修築長城,並設置了著名的六鎮。上世紀七十年代,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曆史地圖集》(第四卷)描繪了這一地區的曆史地圖,使六鎮的地望有了較為清晰的表述。

北魏六鎮,是為拱衛京師平城、防禦北邊柔然的侵擾而設置。但關於六鎮設置的年代和範圍,曆來眾說紛紜,而以清人沈垚《六鎮釋》最受推崇,為後來大多數學者所公認。沈垚考釋的北魏六鎮,自西向東,依次為:沃野、懷朔、武川、扶冥、柔玄、懷荒③。但六鎮具體的地理位置還有待研究。

一、古代曆史文獻中關於六鎮地望的記載

記載南北朝史實的《北史》、《南史》、《北齊書》、《周書》等正史中無專門記載六鎮的誌,《魏書》雖然有誌但顯疏略,《地形誌》中也缺乏對六鎮有參考價值的史料。《南史》也是很少提及關於六鎮地望的情況,而其他正史中對六鎮的記載也都是散見於本紀和列傳中,描述簡略,難以佐證。

唐代的重要誌書中,《元和郡縣誌》關於六鎮的位序有比較詳細的記載,特別是懷朔、武川、沃野三鎮的記載最為詳盡。《元和郡縣誌·關內道四》曰:“沃野故城,在軍城北六十裏,即是後魏時六鎮從西第一鎮也。”又說“武川城,今名裏城,後魏六鎮從西第三鎮,在軍北三百裏。自北出石門障即光祿城,右入匈奴大路。”再有“光祿城東北有懷朔古城,其城即後魏六鎮從西第二鎮,在今中城界向北化柵側近也。”可見沃野鎮位於最西,武川鎮為從西第二鎮,懷朔鎮則為從西第三鎮,《魏書·高祖帝紀》的材料可以佐證,“癸醜,幸懷朔鎮。己未,幸武川鎮。辛酉,幸撫冥鎮。甲子,幸柔玄鎮。乙醜,南還。”可是書中並未涉及六鎮的地望。《通典》中有關六鎮的記載及地望的考述參考價值有限。

現存曆史典籍中關於六鎮地望記載,酈道元《水經注》最為詳盡。《魏書·酈道元傳》記載“肅宗以沃野、懷朔、薄骨律武川、撫冥、柔玄、懷荒、禦夷諸鎮並改為州,其郡縣戍名令準古城邑。詔道元持節兼黃門侍郎,與都督李崇籌宜置立,裁減去留,儲兵積粟,以為邊備。未幾,除安南將軍、禦史中尉。”④這段史料說明,北魏末年,北魏六鎮地理位置日益重要,肅宗(即北魏孝明帝元詡)欲將諸鎮合並為州,任命酈道元為參加諸鎮調整的計劃。雖然這項工作後因“六鎮起義”未能成行,但酈道元本人到過北邊諸鎮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他在《水經注》中對六鎮的描述應是真實可信的。《水經注·河水注》記載,“芒幹水又西南,徑雲中城北,白道中溪水注之,水發源武川北塞中,其水南流,徑武川鎮城。”⑤此即指出了武川鎮與芒幹水、白道中溪的位置關係。《水經·漯水注》曰:“漯水東經潘縣故城北,又東徑下洛縣故城南,又東左得於延水口,水出塞外柔元鎮西長川城南小山,東南流逕且如縣故城南。又東逕馬城縣故城北,又東南於大守郡北右注雁門水。”此處柔元鎮即為柔玄鎮。關於懷朔鎮的記載,《水經注·河水注》曰:“其水又西南曆中溪,出山西南流,於雲中城北,南注芒幹水。芒幹水又西,塞水出懷朔鎮東北芒中,南流徑廣德殿西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