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孔子思想體係中的知行觀探微(1 / 2)

孔子思想體係中的知行觀探微

曆史哲學

作者:王千

摘要:在儒學史上孔子最先論及了“知行”問題,從孔子的知行觀中可以看出它有兩個明顯的特征,一是強調“知”,重視通過“學”去獲取“知”;二是強調“行”,他認為“知”並不是最終目的,目的還是要“行”。孔子所推崇的理想人格中也分別不同程度的表現了他知行合一的思想。

關鍵詞:知行;君子人格;聖人人格;知行合一

一、孔子思想境界中的“知”與“行”

“知行”作為一種認知的範疇,擁有一個起源和演變的曆程。甲骨文中沒有“知”字但有智字,《說文》中:“智,識詞也,從白從知。”後知與智通,有認知、知識、智慧等含義。“行”字在甲骨文中的本義為四通八達的道路。《說文》道:“行,人之步趨也,才於。”步趨與走路是轉義,後又引申為踐行、行動、履行、行為之義 。儒家宗師孔子在知行關係上,主張由行而知,反對實行了而不知其當然,認為“知”不是被動的,而是能指導、促進“行”,堅持了知與行的統一。

孔子就知識的來源,有以下說法:“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論語·季氏》)孔子將人分為“生知”“學知”“困學”“不學”四種等級,既講不需要“行”的“生而知之”,又講需要努力學習、踐行的“學而知之”。這種認識影響深遠,宋明時期的“德性之知”與“見聞之知”,便是它的流變。對於求“知”的方法,孔子則認為在學。他觀點中的“學”為廣義的範疇,分別是學於書、學於人。首先指學於書,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通過對六藝的研究,人可以學到常識,更重要的是了解社會道德的基本原則;次是指學於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通過人與人的交往,將書中的道德原則與實際的道德行為相印證,加深對“仁道”的理解,而最重要的含義則是指學習將知轉化為社會的行為。孔子所謂知,是對人生、社會、天地之真理的領悟和追求,具體體現為對“仁道”的追尋。孔子言“學”之目的在於獲取“仁道”之知。

關於“行”。相對於知孔子更重視的是人的行動過程,他道:“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要求先行後學。這是因為一方麵孔子認識到行動是檢驗真知的標準。他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蝆哉?人焉蝆哉?”(《為政》)。“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裏仁》)檢驗一個人是否真正知仁、好仁、樂仁,必須以其社會實踐中的行為為判斷標準。另一方麵孔子也看到行動是實現真知的途徑。在他的學說裏,知與行都是以“仁道”為最終目標的,但由“知仁”到“行仁”是一個飛躍,是理論轉化為實踐的過程,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仁道”隻有通過人的社會行動,才能發揚光大。由於上述兩方麵的原因,孔子一直持有的是知難行更難的觀念。而在孔子眼裏,“行”之過程也分為不同層次,這就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憲問》)之分。如何達到這些層次?孔子所提出的現實路徑是為政,同時孔子也擴大了為政的內涵,他道:“《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為政》),其用意在於為平民階層設計一條緊密聯係個人行為與國家政治的道路。至此我們說,孔子的知行合一原則就是以施行“仁道”於天下為目標,將人內在的求知與外在的行動協調統一起來。

孔子所構建的理想人格中充分表現了他的知行觀念。他所推崇的理想人格中包含君子人格和聖人人格。君子人格則是常人最可望可及的;聖人人格則是人之價值最完美的體現。在《論語》中,孔子的這兩種人格也分別不同程度的體現了他的知行思想。

Tip:书名会因各种原因进行更名,使用“作者名”搜索更容易找到想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