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莊子中貴柔主陰意識的成因
曆史哲學
作者:張豔
摘要:眾所周知,老莊哲學中有明顯的崇陰尚柔傾向,它是中國人骨子裏根深蒂固的性別意識的源頭之一,對於莊子哲學中這種現象的解讀有助於我們更加清晰的認識早期人類文化,本文將嚐試通過對地域文化、圖騰文化、儒道學派之間的關係進行分析,尋找形成莊子哲學中這種陰性意識的成因。
關鍵詞:殷商文化;玄鳥生商;儒家
一、莊子寓言中關於陰性哲學的表現
魯迅先生曾評價莊書雲:“著書十萬餘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無事實,而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寓言在莊書中所占的比重。寓言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就是神話的哲理化,例如《至樂》中的昆侖及皇帝,《大宗師》裏麵的得道神人,《天地》中的象罔以及《逍遙遊》中的鯤鵬等等,這些寓言故事大多來自於昆侖神話係統。因此從神話思維方式出發來探究莊書未嚐不可。
在《莊子》一書中我們會發現不少的涉及到空間方位的篇章,例如在《逍遙遊》中的“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是鳥也,海運則遷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天下》中的“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天道》中的“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明此以南向,堯之為君也;明此以北麵,舜之為臣也。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處下,玄聖素王之道也。”《天地》中的“皇帝遊於赤水之北,登乎昆侖之丘而南望。治,亂之率也,北麵之禍也,南麵之賊也。”《天運》中的“夫南行者至於郢,北麵而不見冥山,是何也?則去之遠也。”《知北遊》中的“知北遊於玄水之上……反於白水之南。”我們可以看到在涉及空間方位時,莊子總是南北對舉,那麼莊子的這種空間意識是怎麼形成的,或者說空間方位對於莊子又暗含著怎樣的價值,在葉舒憲先生的《中國神話哲學》一書中,他通過一組記載在《史記·樂書》裏的儀式古歌:《青陽》《朱明》《西顥》《玄冥》從而推演出一套中國神話宇宙觀的原型模式:
“昆”模式:
上=陽=南=神=界=男=天=光=明=正=夏=白=晝
“昔”模式:
下=陰=北=鬼=界=女=水=黑=暗=負=冬=夜=晚
從這個南北對立中可以看到一個至關重要的價值體係,這就是:
南:北
陽:陰
火:水
動:靜
實:虛
有:無
有為:無為
雄:雌
王:聖
莊子對這些神話的自覺運用,或者說莊子對這些空間方位的自覺運用應是對以仁義禮樂為核心的儒家正統文化的反撥。儒家所標榜的傳統價值標準總是以南,陽,雄,生的一方為正價值,例如孟子在解釋“氣”時候說道“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在《盡心下》中孟子說道“可欲之謂善,有諸已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而以北,陰,雌,死的一方為負價值,莊子以“無”為本,主靜不主動,“以生為喪”,“以死為反”(《庚桑楚》),倡導的是一種“無為而治”的政治,順應自然的人生態度,他的這種哲學可以稱之為“玄冥哲學”: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在這裏“陰”是天的屬性,而“陽”是地的屬性,但是在儒家的文化理念中“陽”是從屬於天的,從而使“陰上陽下”的原始文化轉化為“陽上陰下”的儒家文化,父權得到了明顯的強調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