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試析中原地區史前城址的規劃(1 / 2)

試析中原地區史前城址的規劃

曆史哲學

作者:韓佳佳

摘要:城址的出現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根據現有的考古資料,可將中原地區已發現的14座史前城址從城垣形狀上分為圓形城垣、不規則形城垣和矩形城垣三種。

關鍵詞:中原地區 城垣 龍山時代

城址規劃是指在城址建設中全麵、長遠的計劃,偏重於宏觀布局方麵,是對城市各項設施的初步考慮,對於確定城址形製、規模以及發展方向有指導性作用。史前城址的規劃應該包括城垣的形狀和環壕、基礎設施設立、城市與河流的關係等。

現有的考古資料表明,中原地區史前城址已發現14座,分別是鄭州西山[1]、淅川龍山崗[2]、安陽後崗[3]、登封王城崗[4]、淮陽平糧台[5]、郾城郝家台[6]、輝縣孟莊[7]、新密新砦、新密古城寨[8]、平頂山蒲城店[9]、濮陽戚城[10]、濮陽高城、溫縣徐堡[11]、博愛西金城[12]。現據已表資料將這些城址從城垣形狀入手進而對城址的規劃進行初步的分析,不當之處請方家指正。

一、圓形城垣

目前僅發現鄭州西山城址一座。城址平麵近圓形,總麵積3.45萬平方米。殘存城角處呈45°與兩邊相連,與原始環壕聚落相近。城牆外繞以環壕。城門發現北、西門各一處,均偏離中心位置。正對北門內側發現南北向道路一條。西門內東側有一處夯土建築基址,呈扇麵形狀,周圍有數座房基環繞,其北是一個麵積達數百平方米的廣場。大量儲物窖穴分布於城內西北地勢高處,城內北部和城外西部各有一處氏族公共墓地,說明此時的城市已有了一定的功能分區。西山城址屬仰韶文化晚期,始建和使用的年代約在BC3300一2800年間。

二、 不規則形城址

目前也隻發現安陽後崗一座。在遺址外圍西、南兩麵發現長約70米、寬約2-4米的夯土牆,全貌不明。經已發現城牆弧度推測,城垣應為不規則橢圓形。後崗龍山遺存延續時間長,經14C 測定,城牆的建造和使用年代應屬於該遺址中晚期,約BC2500-2100年。

三、矩形城址

進入到龍山時代,中原地區絕大多數城址都為矩形。目前已確定的有登封王城崗、淮陽平糧台、郾城郝家台、輝縣孟莊、新密新砦、新密古城寨、平頂山蒲城店、濮陽戚城、焦作徐堡、博愛西金城等。

登封王城崗,1975-1981年間,河南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和中國曆史博物館考古部發現了東西並列的兩座龍山文化小城,2002-2005年,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文博學院對王城崗遺址擴大發掘,在小城的西南發現麵積為34.8萬平方米的龍山文化大城。兩座小城的地勢是西城高於東城,兩城隔一牆而連屬,東城的西牆即西城的東牆。東城牆體不部分被五渡河衝毀,該城角的建築形製為內角凹弧狀,外角呈凸圓狀,向外突出2米左右,疑為“馬麵”設施。西城城牆大部分都有保留,其西南城角建築形製與東城西南城角相同,似為馬麵設施。

淮陽平糧台城址,平麵呈正方形,長寬各185米,城內麵積約為3.4萬平方米,如加上城牆及外側附屬部分,總麵積達5萬平方米。城牆係用小版築堆築法建造而成,其南門有兩個土坯壘築的門衛房,南門路土之下埋設有公共排水管道,均是目前所發現最早的同類建築。城址始建年代為BC2500年。

輝縣孟莊龍山文化城址,平麵近梯形,城內麵積約12.7萬平方米.東牆保存較好,長約375米,北牆殘餘260米,西牆殘長180米,南牆被毀。城牆的築法為鏟高墊低,先將地基整平然後在內外兩邊取土分段堆築而成。城外有護城河,寬約20米,其始建年代約為BC2700年。

新密新砦發現有龍山文化城址和新砦期城址。其中龍山城址平麵為方形,現存東、北、西三麵城牆及護城河,城內麵積約70萬平方米。東牆和北牆是利用自然衝溝的內壁修整、填土夯築而成,東牆南半部大部分被雙洎河衝毀。發現護城河、城壕和內壕三重城壕防禦體係。

博愛西金城城址坐落在沙土堆積的土丘之上,平麵大致呈圓角長方形,其中西南角向內斜收,城內麵積約25.8萬平方米。四麵城牆均保存較好,北城牆長560米,西城牆長520米,南城牆長400米,東城牆長440米,在南城牆和西城牆上各有一個缺口,似為城門遺存。在北城牆、東城牆和南城牆外側發現有排水溝圍城的壕溝。該城址的始建年代為龍山文化中期,至龍山晚期已經廢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