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論明代萬曆年間漢陽府社會經濟形態
曆史哲學
作者:項露林
摘要:漢陽府經曆了明朝前中期嚴重的自然和人為災禍後,社會經濟凋敝。到萬曆年間,戶口不斷增加,農業和漁業經濟逐漸起色,並成為朝廷稅收的重要來源地。與此同時,隨著明朝中後期商品經濟的發展,漢陽府的港口貿易和市鎮發展開始提速,規模逐漸擴大,影響不斷提升,為明清聞名全國的商業中心“漢口鎮”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府縣建製 農漁稅賦 港口貿易 市鎮發展
20世紀八十年代,海內孤本明萬曆《漢陽府誌》從日本複印回國。2007年,明萬曆《漢陽府誌》校注工作完成,出版成《明萬曆漢陽府誌校注》一書。該書在明清漢陽府誌中有承上啟下之功,填補了從明嘉靖到清康熙年間漢陽地方府誌的空白,也為研究明清武漢地方史的學者提供了彌足珍貴的一手資料。筆者通過解讀《明萬曆漢陽府誌校注》,從府縣建製、戶口數額、農漁經濟、稅賦征收、港口貿易和市鎮發展等方麵進行研究,以期對明代萬曆年間漢陽府社會經濟形態有一個基本了解。
府縣建製:明萬曆年間(1573—1620),武漢地區承繼嘉靖年間(1522—1566)的行政區劃,以長江為界,江南為武昌府,江北為漢陽府。明成化初年(1465)前後,漢水下遊連年大水,衝垮堤壩,河流改道,將漢陽一分為二,漢水之北為漢口,漢水之南為漢陽。自此漢口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港口貿易及市鎮發展大興,嘉靖初年(1522)設置漢口鎮,逐漸發展成四大名鎮之首,成為華中地區最大的貨物集散地。但直到清朝末年,漢口鎮一直屬於漢陽府管轄。
洪武初年(1390),漢陽知府程瑞重建漢陽城,嘉靖十五年(1536),知府樊景麟重建後堂,萬曆年間(1573—1620)增修。至此,明代漢陽城輪廓基本定型,大體呈方形,周長約兩千五百米,設四門:東曰朝宗門,西曰鳳山門,南曰南紀門,北曰朝元門。從《明萬曆漢陽府誌校注》中的漢陽府城郭地圖看,漢陽府已成為漢陽地區行政、商業、居住、交通、軍事中心,各功能區分布合理,配套齊全。府署在鳳棲山南麓,縣治在府署西;府儒學在鳳棲山麓,縣治之西;敬一亭在明倫堂後山上;司獄司,在府治南;通濟倉,在府治南;預備倉,在府治西南;僧綱司,在興國寺;道紀司,在玄廟觀;樵樓,在郡治南;教場,在永安橋西;調撥守禦武昌衛右千戶所,在南紀門內,今複為縣學;調撥守禦後千戶所,在鳳山門樓內;分守武昌道,在朝宗門內。除漢陽府外,下轄漢陽縣設縣儒學,在南紀門內;便民倉,在大禹廟西南側;養濟院,在鳳山門內;另有漢口等七鎮巡檢司,還有長江局等共七所河伯所。下轄漢川縣在陽台山東;儒學,在縣治東北;敬一亭,在文會堂舊址;預備倉,在縣治東;陰陽學、醫學俱在縣南;便民倉,在縣迎恩橋東;布政分司,在縣治東;按察分司,在縣城隍廟西;教場,在縣治東南;另有小裏潭等三所河伯所。
漢陽府轄漢陽和漢川兩縣,其中漢陽縣下轄縣前鋪、十裏鋪、孟家鋪、新店鋪、黃連鋪、幺鋪、蔡店鋪、崔家鋪、六神鋪和高觀鋪,其它共七鄉十九裏八坊。漢川縣下轄縣前鋪、甑山鋪、養魚鋪、馬城鋪、白馬鋪、張家團鋪、小龍鋪、長興鋪、劉家隔鋪和觀莊鋪,其它共六鄉三裏。《明萬曆漢陽府誌校注》評價道:“本朝鄉裏,前載三十有五,今方二百餘年,隻存在城等十九裏,而逃亡荒蕪,又將半之,然則將何所底哉?[1]”表現出方誌編纂者深切的憂國憂民之心。綜合嘉靖《漢陽府誌》和其它史料,可知自明朝開國(1368)以來,漢陽府鋪、鄉、裏、坊總體上是呈現下降趨勢的,原因可能有二:其一,自然災害。通過史料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到明朝中期漢陽府水旱災害頻發,更兼有鼠,蝗之害肆掠,百姓更有易子而食者;其二,官府的強征暴斂。災害橫行,官府不僅不減負安民,反而是變本加厲的搜刮百姓,百姓不堪忍受而逃荒者不計其數。由於以上原因,許多鄉裏幾成廢墟,閑置荒蕪,官府不得不進行裁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