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論“人學本體論”(1 / 3)

淺論“人學本體論”

曆史哲學

作者:何林蔓

摘要:本體的原意是指在事物底下對事物起支撐作用的東西,在哲學上被引申為使該物成為該物的最終依據,也就是事物背後的終極根據。所謂的“人學本體論”就是指將人作為一切事物、一切知識的終極確定性根據的哲學係統。本文先對“人學本體論”進行了概述,再探討其內涵,揭示人在“人學本體論”中的位置以及“人學本體論”的四個價值維度。最後對“人學本體論”的特征及其價值進行了總結,並闡述了文藝複興時期“人學本體論”鮮明的時代局限性。

關鍵詞:人文藝複興;人文主義;特征;局限性

從古希臘到中世紀的哲學傳統中關於“本體”的觀念是對象性的關注,而近代西方哲學則發生了轉向,由對象性的關注轉向認識論問題,即由關注本體“是什麼”轉向關注“對本體的認識如何可能”,從而自覺地將認識本體的主體,也就是把人作為研究對象,從而也展開了對人的意識問題的探究,但這並沒有使得這一時期的哲學偏離本體論問題,相反,這樣使得古老的本體論問題得以在“人學”的視角中展開,形成了“人學本體論”。

一、關於“人學本體論”的概述

(一) 古希臘的人學傳統

敘述近代的人學本體論,要對古希臘關於“人”的學說進行梳理,古希臘的哲學家中,對於“人”的問題的關注源遠流長。普羅泰戈拉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人是萬物的尺度”的含義是:“人是一切與人有關事物的衡量評判者或者標準,是那些事物的‘它是什麼’和‘它不是什麼’的評判標準。普羅泰戈拉命題的意義在於,它第一次在哲學中凸顯了人本身。蘇格拉底對人的關注也值得注意,他的主題是認識人本身,“認識你自己”是蘇格拉底的格言。他認為人之為人在於靈魂的求善,他對 “人是萬物的尺度”的判定表示讚同,但又指出,如沒搞清人自身究竟是什麼,就不可能對這個命題有正確的運用,更不可能有正當的行動。“自知自己無知”,了解到人的不完善和神的真正完善,是蘇格拉底的主要論據和方法。在諸多對人的定義中,亞裏士多德提出的“人是理性的動物”最為根本。這一定義包含兩重的含義:一方麵,隻有人能獨立地運用自己靈魂的功能進行思考和選擇;另一方麵,人能自覺到自己的這種思考和選擇行為,並因此能對自己的思維和行為負責。因此,古希臘和中世紀以及啟蒙時期的哲學實際上也是以人為中心的,是人對自身不同形式的定位。

(二) 文藝複興和“人文主義”

文藝複興被看作中世紀與近代的分界。我們從字源上可以揭示文藝複興時期的文化特征應是人文學科的複興,這也就體現出與“人文”的關聯。人文主義所指的是,意大利和歐洲各國新興資產階級中先進的知識分子,借助複興古典文化的名義,對古代希臘、羅馬的著述和文物進行整理和研究,一時出現古典文化的再生和複興的局麵。從實質上看,“文藝複興”是新興的資產階級利用古典作品文學藝術中的現實主義成分,自然科學和哲學中的唯物主義因素去反對封建神學和經院哲學。人文主義”在文藝複興時期無疑是號召人回歸現實、關注真實生活,關注人的感性世界。

文藝複興運動的基本思想是人文主義,人文主義最顯著的特征是主張以人為中心,以“人性”、“人道”、“人權”反對教會以“神”為中心的主張。強調人生的價值和意義,重視道德問題和人的問題,尤其重視人的尊嚴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標誌著人類自我意識的覺醒。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種以“人”為中心的觀念共同構成了所謂的“人學”。它與教會神學的世俗文化有很大的區別,並把矛頭指向“神學”。人文主義把人們從對神的關注拉回到對人自身的關注,客觀上加深了人對自身的認識,肯定了作為個體的人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