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試論抗戰時期國民黨三次反共高潮(1 / 2)

試論抗戰時期國民黨三次反共高潮

曆史哲學

作者:劉偉

摘要: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中日之間的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以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得以建立。此後八年抗戰期間,兩黨攜手禦敵,共赴國難,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頑固派在堅持抗戰的同時,依然不斷製造摩擦事件,先後掀起三次大規模反共高潮。本文所探討的正是這三次反共高潮的背景、經過、處理結果以及影響。

關鍵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反共高潮 民族矛盾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入侵中國東北,次年製造一二八事變,進攻上海,1935年又製造一係列旨在使華北成為第二個偽滿洲國的華北事變,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1936年西安事變的成功解決成為扭轉時局的樞紐。1937年7月7日,日軍製造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麵爆發。8月22日國民政府正式發布改編命令,將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第八路軍。9月國民黨發表《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以及蔣介石廬山談話,實際承認共產黨合法地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從七七事變到1938年10月廣州、武漢失守,此為抗戰中的防禦階段,這一階段以國民黨軍隊為主體的正麵戰場是抗日的主戰場,國民政府及其軍隊的抗日是非常積極的。但隨著相持階段的來臨,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親英美派妥協倒退傾向開始顯現。

1939年1月國民黨召開五屆五中全會,雖仍聲稱“堅持抗戰到底”,但卻製定了“溶共”、“防共”、“限共”的反動方針,還成立了“特別委員會”,製定了一係列反共文件。此次會議的召開標誌著國民黨方麵開始由積極聯共抗日逐步轉向消極抗日、積極反共,並進而製造摩擦事件,繼而突出表現在整個抗戰期間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

一、第一次反共高潮

1939年7月7日,在全麵抗戰爆發兩周年之際,中共中央在對時局的宣言中提出:“堅持抗戰到底,反對中途妥協”;“鞏固國內團結,反對內部分裂”;“力求全國進步,反對向後倒退”。抗戰、團結、進步的三大方針是我黨在抗戰相持階段製定的重要方針。同時針對國民黨蔣介石集團,既動搖妥協又不敢真正投降,既積極反共又不敢徹底破壞統一戰線的兩麵性,中共方麵也采取革命的兩麵政策,既堅持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統一戰線,又以鬥爭求團結。對於國民黨頑固勢力向根據地的武裝進犯,中共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本著“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則堅決回擊。

從1939年冬到1940年春,國民黨頑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重點是在陝甘寧邊區和山西、河北兩省。1939年12月,胡宗南部進攻隴東、關中地區,後在八路軍反擊下被迫退卻。同月山西“土皇帝”閻錫山製造晉西事變,汙蔑山西新軍叛變,調兵圍攻決死隊和八路軍晉西獨立支隊。八路軍集中力量打擊晉綏軍最反動的孫楚所部,戰鬥勝利後雙方經協商和平解決了兩軍衝突,鞏固了太行山根據地。同月國民黨軍朱懷冰部進攻冀西八路軍。1940年1月也開始進犯冀南、冀魯豫地區的八路軍。3月份劉伯承、鄧小平指揮八路軍反擊朱懷冰、石友三部,迅速粉碎其進攻。5月國共雙方協商,以臨(汾)屯(留)公路和長治、平順、磁縣一線為界,以北為八路軍防區,以南為國民黨軍防區。第一次反共高潮被擊退。

二、第二次反共高潮

1940年國民黨頑固派反動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失敗之後,便把反共中心轉向華中,力圖武力消滅新四軍。國民黨要求大江南北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全部開赴黃河以北。中共方麵實行“表麵緩和,實際抵抗,有軟有硬,針鋒相對”的方針,具體是:江北部隊暫時不動,皖南新四軍開往長江以北。1941年1月4日,新四軍軍部及皖南部隊9000多人,從雲嶺出發,途徑涇縣茂林地區突遭國民黨軍八萬餘人襲擊。新四軍英勇反擊,但敵強我弱、眾寡懸殊,除2000餘人突圍外,一部被打散,大部犧牲或被俘。軍長葉挺談判時被扣押,副軍長項英被叛徒所殺。隨後蔣介石宣布新四軍為叛軍,取消其番號,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第二次反共高潮達到頂點。事變發生後,中共中央政治上反攻,軍事上自衛,堅決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周恩來為《新華日報》題詞“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中共中央宣布重建新四軍軍部,任命陳毅為代理軍長,劉少奇為政委,繼續在長江南北堅持抗戰。各民主黨派對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反共高潮一片聲討,國際上美英蘇等國也不同意國共分裂。國民黨當局陷入空前孤立,迫使蔣介石表示以後不再剿共,3月14日蔣介石與周恩來進行麵商。第二次反共高潮被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