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爾斯基關於語義悖論解決方案的概述
曆史哲學
作者:陳誌剛
摘要:塔爾斯基是語義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對於悖論的研究與關於真的研究是分不開的。塔爾斯基對悖論的研究繼承了羅素的思想,他從真的討論開始逐步發現產生悖論的根源在於自然語言本身,因而想通過創立人工語言並對語句劃分層次的方法解決語義悖論,可以說他雖然最後沒有取得成功卻給後人研究悖論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關鍵詞:語義悖論 語言封閉性 對象語言 元語言
塔爾斯基是美籍波蘭裔著名數學家和邏輯學家,也是邏輯語義學的創建者之一。畢業於華沙大學並於1924年獲得數學博士學位,是華沙學派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塔爾斯基的邏輯體係中涉及到了悖論以及“真”的討論,他的關於真的定義為邏輯類型論和真之收縮論提供了一定的借鑒意義。我們主要討論一下塔爾斯基關於悖論的一些思想。
在塔爾斯基於1944年發表的《語義性真理概念和語義學的基礎》這篇論文中,塔爾斯基在一定程度上延續了羅素的簡單類型論,提出了自己的語言層次理論,我們在塔爾斯基的理論中不難發現羅素的影子,因為在羅素於1922年為維特根斯坦寫《邏輯哲學論》的導論中就曾提到:“每一種語言,如維特根斯坦先生所說,有一種結構,關於這種結構,在這種語言中一點都不能說,但是可以有另一種處理第一種語言結構的語言,這種語言本身有一種新的結構,並且語言的這種係列是可能沒有止境的。”我們或許可以說,塔爾斯基有可能是在閱讀這段話的時候受到了啟發。如果說羅素依靠劃分類型來解決悖論,那麼塔爾斯基解決悖論所依靠的則是對語言層次的劃分來解決語義悖論。
塔爾斯基的語言層次理論和他關於“真”的討論是分不開的,在《語義性真理概念和語義學的基礎》中,塔爾斯基本人並沒有急著討論悖論,而是先從“真”的定義的討論開始。當“真”之定義蘊涵形如“語句‘雪是白的’為真,當且僅當雪是白的”的時候,那麼這個定義就與我們的想法一致,在這裏語言層次理論稍稍顯露出來,塔爾斯基用中世紀的邏輯術語,將前一個“雪是白的”稱為自指表詞,後一個稱為他指表詞,自指表詞在這裏指的是該語句的名稱,他指表詞則是指該語句的內容。經過簡化,塔爾斯基提出了著名的T型等值式:X是真的,當且僅當p。要強調的是T型等值式並非“真”的定義,而是判定“真”的定義的標準,“我們將稱一個真理的定義為‘適當的’,如果所有這些等值式都是從它推導出來的。”可以說,通過T型等值式構造出來的都是真句子,“塔爾斯基借助滿足概念、以遞歸的方式,以細致而又形式化的方法完成了真句子定義的構造,但他定義的不是真的內涵而是真的外延,T型句的每一個實例都是真的部分定義,它們的合取就是真的普遍定義。”
塔爾斯基認為,悖論之所以出現是由於兩個原因:首先是通常的邏輯規律在日常語言中是成立的,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很簡單,那就是放棄在日常語言中使用的邏輯規律,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塔爾斯基本人也說“在這裏強調放棄假設(II)所帶來的後果,那是多餘的,放棄假設(II)也就是要改變我們的邏輯(假定這是可能的),甚至是改變它的更根本更基本的部分。”其次就是因為語言本身具有封閉性,“我們已暗含的假定,悖論在其中構成的語言不僅包含了這種語言的表達式,也包含了這些表達式的名稱,同時還包含了諸如指稱這種語言中的語句的詞項‘真的’這樣的語義學詞項;我們還假定所有決定這個詞項的適當使用的語句都能在這種語言中得到斷定。”也就是說,在這種語言的表達式中,我們將上麵所說的自指表詞和他指表詞混淆起來,並且在這種語言中沒有層次可言,因為它還將我們對這個表達式的斷定“真的(假的)”包含其中,所以我們隻能在一個層次上討論這個表達式,如此肯定會導致悖論。簡單地說,就是這種語言層次不清,在這裏無法分清哪些是他指表詞,哪些是自指表詞,語義悖論就是由於這個原因才得以產生的。不得不說,塔爾斯基認為悖論的病根在於語言的封閉性和羅素的惡性循環有著些許的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