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的社會交往理論與現時代
曆史哲學
作者:楊帆 於虹圓
摘要:社會交往是我們理解曆史唯物主義的核心概念之一,特別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個領域聯係日益增強的今天,理解馬克思社會交往理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了盡可能較全麵的係統把握馬克思社會交往理論的全貌,本文在整體闡述社會交往理論發展曆程的同時,聯係當前全球化實踐和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若幹重大問題進行了理論與實踐的反思。
關鍵詞:馬克思;社會交往;全球化;現時代
一、 馬克思社會交往理論的發展曆程
馬克思社會交往理論大致經曆了三個階段:創立階段,驗證階段和發展階段。這三個階段體現了馬克思社會交往理論由哲學批判,經濟學批判到政治學批判這樣一個從抽象到具體的心路曆程。
1. 馬克思社會交往理論的創立階段
受到青年黑格爾派,費爾巴哈和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影響,馬克思看到從哲學到經濟學領域來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要麼唄扭曲,要麼不被重視,因此在理論上有必要糾正一下。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說:“法的關係正像國家的形式一樣,既不能從他們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相反,他們根源與物質的生活關係,這種物質的生活關係的總和……稱之為‘市民社會’,而對市民社會的解剖應該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求。”這裏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對人與人交往關係視角的轉換。這就意味著馬克思的社會交往理論奠定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之上。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從異化勞動的領域揭示人與人關係的扭曲。用私有製揭示異化勞動的成因,而且通過人與勞動產品的異化、人與勞動本身的異化以及人與人的異化發關係中揭示了人從人那裏的異化關係。但這時還停留於對由交往而形成的人與人交往是什麼樣的精致專題的描述上。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提出了‘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的關點。這裏指明了社會交往關係形成的出發點。到了《德意誌形態》,馬克思恩格斯明確的指出,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曆史的第一個活動。從人的生產實踐出發,馬克思恩格斯把人們的交往分為物質交往和生活交往兩大類型。並且闡述了交往在人類曆史演進中的作用。
從馬克思社會交往理論的創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的社會交往理論主要是立足於實踐並且以哲學的批判為主線,揚棄了以往所有的交往理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想。
2. 馬克思社會交往理論的驗證階段
對於社會交往,馬克思並沒有僅僅停留在理論上,而是深入實際,在資本化生產形態中進行分析,揭示其一般學說、論證和結論的現實依據。
首先,馬克思從勞動的二重性手段來驗證他們的交往理論。勞動的二重性是曆史的形成的,是人們的交往關係發展到一定階段產生的社會現象。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勞動者和勞動客觀條件的分離表現為勞動和資本的交換,表現為使用價值和商品價值的對立,最終表現為交換和交換價值占優支配地位。
其次,馬克思通過對政治經濟學的批判分析,重點研究以生產關係為不同的曆史時期的交往關係進行劃分,規定為相互聯係著的三種交往形式。分別是人的依賴關係的交往形式、物的依賴關係的交往形式和全麵發展的交往形式。三種交往形式雖然表現方式不同,但是又相互聯係,其共性在於都是以生產關係為基礎的生產、交往的關係體係。
再次,通過對資本的形成、發展及其趨勢的考察,馬克思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交往的一般模式及其性質。資產階級社會就是以交換價值為樞紐的全麵的交往化的社會,是以物為依賴關係的,是全麵交往的物化、異化的社會。
並且,馬克思考察了作為資產階級社會占統治地位的關係的資本的形成、運轉及其趨勢的問題,凸顯交往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一,商品的交換是資本產生的起點。商品生產和發達商品的流通,即貿易,是資本產生的曆史前提。第二,資本不是一種物,而應理解為關係,是以媒介為媒介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資本成為社會關係的指示器,資本關係怎樣,其他交往形式就怎樣,他是一切交往活動所賴以運轉的核心。第三,私有製不是人類社會的永恒現象而是從公有製演化而來,但是東方社會卻走著與歐洲社會不同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