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雙因素理論因素在教育培訓機構的變化及啟示(1 / 3)

雙因素理論因素在教育培訓機構的變化及啟示

教育論壇

作者:張青

摘要:當前國際化形勢加劇,隨著我國教育體製改革不斷深入,教育培訓機構得到了迅速發展,以新東方為典型的培訓機構紛紛出現,將政府、企業、資本組織成新的形式在當前經濟低迷階段顯得尤為突出,在社會上造成巨大影響,筆者運用管理學思路,根據雙因素理論研究教育機構管理過程中的現象,探討教育機構中存在的問題,通過科學理論分析具體案例得出合理解決方法並提出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雙因素理論;教育培訓機構;保健因素;激勵因素

十八大報告指出“全麵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該政策為教育輔導機構帶來廣闊的前景。中國教育市場總值在2007年為1430億美元,2010年的複合增長率達到12%。2012 年規模超過2000億美元,教育經費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 4%。並呈現逐年上漲的趨勢。近年來,隨著風險投資的湧入,不少培訓機構通過融資,並購,上市等方式不斷進入教育市場,對我國教育體係形成巨大挑戰,本文以武漢某培訓機構為例,結合筆者與該機構合作的經曆,探討雙因素理論在教育培訓機構的變化,並結合這些變化提出相關的意見。

一、雙因素理論相關背景回顧

20世紀20年代末,西方國家創立行為科學,作為一種管理理論深入發展並得出行為科學的核心內容是激勵論。比較國內外的差異,國外學者認為行為科學是科學的虛構,國內一些學者認為行為科學作為現代科學而被所有國家研究使用;一些學者認為行為科學為資本主義服務而被拒絕;一些學者認為,把人的行為作為一門科學來研究是合理的,應該根據辯證法的觀點,從當前我國國情出發,吸收其合理的成分,排斥不合理因素,

20世紀50年代末,弗雷德裏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在馬洛斯個體需求理論上提出雙因素理論,雙因素理論作為一種科學的管理方式通過“保健因素”和“激勵因素”指引人的動機,激勵因素影響員工工作的內在因素,通過工作的內容提高工作效率,促進人們不斷進取,以達到更好的工作狀態。如工作富有成就感,工作本身帶有挑戰性,工作的成績能夠得到社會的認可,以及職務上的責任感和職業上能夠得到發展和成長等等;保健因素沒有激勵作用,它主要起防止對工作產生不滿的作用。對於兩種因素的關係,二者通過不同側重點和程度影響著人們的工作積極性。赫茨伯格還通過跨文化研究和美國拉帕因脫鋼鐵公司為例對雙因素理論進行佐證,驗證了理論本身的科學性。[1]

二、雙因素理論在教育培訓機構引起的特殊的變化

教師作為培訓機構教學力量,在教育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孔子說過: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教師人格的感化。法國教育家蒂斯特惠說過教師是學校中最主要的師表,是最直觀,最有效的模範,是學生活生生的榜樣,如何調動老師的教學積極性,提高效率,是培訓機構管理研究的主要問題之一。考察雙因素理論在培訓機構中的變化對做好教師隊伍建設有重大借鑒,對於提高教育水平,發揮教育優越性有重大意義。

(一)“薪水水平”因素的轉變

“保健因素”的“薪水”這一因素,對於教育培訓機構並非作為“保健因素”而存在。當今以“盈利”為目的的培訓行業的薪資和各種“績效”捆綁在一起。作為“薪水”的保健因素本應該一旦滿足,會使教師感到沒有不滿意。但在培訓行業,大多數教師是無法得到滿足的,由於“績效”的影響和“薪水水平”聯係。“績效”帶來的“薪水”便為收入主體。在主流利益的驅使之下“薪水”,這種性質已經視為激勵因素。也就是說,如果教師的薪水高就會強烈的刺激到工作中的效率。在培訓機構裏的教師的“薪水”已不存在保健因素裏“薪水水平”的“水平”二字了。薪水分為兩部分,基本工資是保健因素,業績屬於激勵因素。

教育培訓機構的教師對於薪水波動會影響滿意度,並隨“業績”的數量的變化影響工作狀態。武漢X培訓機構一有學生報名,老師會有提成,且會隨著學生報名金額的多少掛鉤。例如,某位學生報名一年,你可以獲得100元的提成,那麼報名三年就可以獲得500元以此類推的疊加提成,以便激勵每位教師的積極性。管理者使用金錢作為“直接方法”激勵教師上課。在金錢驅動下,教師的“薪資水平”和“上課積極性”直接成正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