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任務型教學理論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1 / 3)

任務型教學理論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教育論壇

作者:林珊玲

摘要:任務型教學是一種強調“做中學”的語言教學法。這種教學途徑既有效地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基本能力,又充分體現了教師尊重學生的實際需求,本著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的教育理念,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切實提高英語學習的效率。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 課堂教學, 學習效率

引言

任務型教學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種強調“做中學”的語言教學法。它是一種以人為本的,以應用為動力,以應用為目的,以應用為核心,能體現語言價值的、先進的、有效的、教學途徑。這種教學途徑既有效地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基本能力,又充分體現了教師尊重學生的實際需求,本著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的教育理念,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切實提高英語學習的效率。近年來,任務型教學備受理論界和—線教師的關注,成為當前外語教學的熱點問題。

一、任務型教學理念

所謂任務型語言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就是直接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用英語完成各種真實的生活、學習、工作等任務,將課堂教學的目標真實化,任務化,從而培養其運用英語的能力。也就是說以具體的任務為載體,以完成任務為動力,把知識和技能融為一體,通過聽、說、讀、寫等活動,用所學語言去做事,在做事的過程中發展運用自己所學語言。任務型教學是以具體的任務為學習動力或動機,以完成任務的過程為學習過程,以展示任務成果的方式來體現教學的成就。學生有了具體的動機就能自主地學習,並且主動地用所學語言去做事情,在做事情的過程中自然地使用所學語言,在使用語言做事情的過程中發展語言能力。簡單地說就是:為用而學,在用中學,學中用,學了就用。它立足於學生本身,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教師從學生“學”的角度設計出各種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完成各種任務的過程中逐步形成運用語言的能力。

二、任務型教學的理論基礎

在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中成就最大、影響最廣也是最全麵的理論便是克拉申(S.D.Krashen)的語言習得理論。他理論中的習得與學得區別假說和輸入假說,—直影響著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與教學。任務型英語教學法是以“語言習得”為理論基礎,以學生活動為課堂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教學目的的先進教學模式。語言學家克拉申強調,語言學習是習得(acquisition),而非學習(1earning),即掌握語言大多是在交際活動中使用語言的結果,而不是單純訓練語言技能和學習語言知識的結果。

1、習得——學得區別假說(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克拉申理論的出發點和核心是他對“習得”和“學得”的區分,以及對它們各自在習得者第二語言能力形成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的認識。“習得”是潛意識過程,是注意意義的自然交際的結果,兒童習得母語便是這樣的過程。習得的語言係統處於大腦左半球語言區,是自發語言運用的根本。與之相對的是“學得”,這是個有意識的過程,即通過課堂教師講授並輔之以有意識的練習、記憶等活動,達到對所學語言的了解和對其語法概念的“掌握”。“學得”的係統雖然在大腦左半球,但不一定在語言區。克拉申認為,隻有“習得”才能直接促進第二語言能力的發展,才是人們運用語言時的生產機製,而對語言結構有意的了解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