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高校教學與科研的現狀及原因分析(1 / 2)

我國高校教學與科研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教育論壇

作者:劉丹丹

摘要:我國高校普遍存在教學與科研失衡現象,主要表現在“重教學,輕科研”、“重科研,輕教學”、“學術泡沫”等三個方麵。本文從國家、社會宏觀方麵,高校自身中觀方麵和教師自身微觀方麵進行了具體分析。

關鍵詞:教學;科研;現狀;原因

一、我國高教教學與科研關係的現狀

1.重教學, 輕科研

一方麵,我國傳統的教學觀認為學校的任務就是“傳道、授業、解惑”,這種教育思想往往側重於對學生傳授係統的基礎知識,課堂教學以灌輸知識為主,老師講,學生聽,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判斷教學水平的高低依靠考試的成績,有些學校的領導也沒有科研的觀念,所以,導致部分老師科研觀念淡薄,認為他們的任務就是按教材上教好書本上的知識,科研是“額外”工作。另一方麵,連續幾年的擴招,高等教育進入了“大眾化”階段,高等學校普遍存在師資力量短缺的現象,為了保證每個班每門課都有老師,增加老師的工作量,老師基本上成了上課的機器,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隻有抓教學而舍棄科研。

2.重科研,輕教學

在高校教學與科研失衡的表現中,雖然有“重教學,輕科研”現象,但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表現是“重科研,輕教學”。許多大學認為,一個學校的教學水平以及學校的綜合實力主要是取決於科學研究水平,隻有重視科學研究,在科學研究上取得重大科研成果,才能更快、更好地為學校帶來聲譽,而學術聲譽在一定條件下會帶來更多的資源,如更易獲得科研課題、經費資助等。近年來,大多數高校對教師職稱的評定和獎勵時,采用硬性的考核的辦法,主要看科研成果的多少,發表了多少論文出版了多少專著等,而忽略了教學業績的考核,由於教學和科研工作的性質是不同的,教學效果是不容易量化,研究結果相對比較容易量化。這種導向使得有些教師不願在教學上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3.學術“泡沫化”

高等教育法第52條規定, 高等學校應當以教學和培養人才為中心做好本職工作, 說明了教學和培養人才在高校教學中的中心地位。但是近年來,由於國家和學校政策的失衡,社會價值觀的變化,社會上普遍存在道德敗壞的現象,在高校最為集中的表現為教師在對待科研的態度上有分化,曆來被稱為象牙塔的理論不再是一片淨土,論文抄襲等高學教師的學術不端行為屢次被媒體曝光,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破壞高校在人們心中的“神聖”形象。如: “長江學者”李連生等人被認定剽竊;上海大學教授朱學勤涉嫌剽竊他人專著等。學術不端行為,造成了“學術泡沫”的泛濫。

二、教學與科研關係失衡原因分析

1.來自國家、社會 宏觀方麵的原因

科研與教學是大學的兩項重要職能,也是為國家和社會服務的主要方式,因此,兩者之間的關係受國家和社會的宏觀環境的影響非常大,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國家對高等教育的政策投入

我國已經把“科教興國”作為國家發展的重大戰略,大大增加科研經費,改革科研投入機製,指導和激勵高等學校麵向國家和社會需求展開科學研究。由於政府對高校采用非均衡投入原則,重點學科、重點研究項目等對高校具有很大的誘惑力,高校接一個項目就意味著獲得經費,能吸引優秀的生源和師資,進入良性的循環,很多學校為了激勵教師進行科研,把科研經費中的一部分作為獎金分給項目承擔著。因此,在宏觀政策的影響下,科學研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而教學卻沒有得到同等程度的重視,從而出現了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

(2)社會評價

科學研究是一所高校贏得聲譽和資源的首要手段,較高的聲望能給學校帶來發展機遇和在競爭中贏得優勢。盡管教學活動也可以提高學校的聲望, 但其影響是極其有限的。而科研的影響是深遠的,甚至超越國界。近年來,社會上出現各種版本大學排行榜,越來越多的人把科研水平看成是大學地位和實力的標誌,造成了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相對教學來說,科學研究是顯性的,容易測量所以大學在經費投入、人才引進、職稱評定等政策傾向於科學研究,從而削弱了教學的投入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