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課堂微探
教育論壇
作者:劉薇
摘要:一堂真正的語文課,應該是老師於學生借助文本進行地一場生命的對話,尤其是在詩歌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去自主地讀詩、品詩、作詩,很多課堂上,教師往往隻是教授了學生學習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真正地引導學生去真正地學會自主學習,想達到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目的,教師要借助文本、文字的魅力,去幫助學生建立起學習的興趣,從詩歌的字詞、語句中去尋找文字的生命,感受語言的美,在詩中尋找感動,尋找真正的詩意。
關鍵詞:自主學習、審美、情感升華
高中階段的學生,意味著進入了學習中的關鍵期,麵臨著高考的壓力,語文課堂教學也變得越來越具有功利性,學生對教材文本的解讀並不是很深入,仿佛隻是借助課堂教學中所學到的學習方式去對課後練習、考試做鋪墊,這樣的教學模式,對於學生的影響隻是在他們的腦海中形成短暫的機械的記憶,並沒有完全從內心的真實情感出發去體會詩歌真正的內涵,對於文本的解讀隻限於表麵和形式,而沒有對文本進行真正的心靈解讀,語文課堂教學本是一張白紙,隻是應該在老師的引導下,幫助學生去勾勒出各自內心深處的圖畫,而不是將過去沉澱下來的圖畫直觀地展現在學生的麵前。
一、 注重心與心的交流
印度大詩人泰戈爾曾經說過:“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類傳遞生命的氣息。”學生本體、文本本體、教師本體應該去除形式化,要“將心比心”,教師應明白一節語文課的真正目的是要引導學生從內心出發,去感受文字的生命,體會語言美、豐富思想情感,讓學生的思維更加開闊,而不是禁錮他們的創造與想象,人們常說:“語文課堂上,老師要做到‘惜言’”,正如孔子所說:“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點到即可,把更多的想象空間留給課堂的主體——學生,還給學生一片心靈的良田,讓他們自由地耕種。
聽完XX校XX老師的《再別康橋》這節課,所聽到的教學重點是對於鑒賞詩歌的方式、方法,而不是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情感解讀,例如,老師在快結束時總結的不是寫作情感,而是對詩歌鑒賞時,應注意的幾個主要的方麵,本節課的重心瞬間轉移到形式層麵上來,而不是本質的解讀、感受與思考。同時,老師在帶領學生對《再別康橋》的思想情感進行解讀時,給學生適當的提示,但是老師提示的內容是引導學生看看全詩一共分為幾個小節,給全詩劃分了層次,這樣的提示曲解了對詩歌進行解讀的重點,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所提到的,教師在進行詩歌教學的時,應“重視作品鑒賞的閱讀實踐活動,注重對作品的個性化解讀,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努力提高審美能力。”語文課堂教學中,對於詩歌鑒賞教師不需要給出統一的答案,每一個學生對詩的品讀都有其獨到的見解,老師盡量還原學生自由想象的天地。
例如在分析詩歌的意象時,每一個學生對意象的分析不盡相同,老師不應該在課上試圖去“幫助”學生構成一個早已成形的畫麵,而應該給學生自己去體會詩歌意境美的空間。在高中階段,尤其是學習現代新詩這一單元,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時,最重要的是要解讀文本,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引導學生吟讀詩歌,帶領學生跟著感覺讀,細品詩歌的情感,從詩中去體驗美。
二、 教學中的問答藝術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具備掌控課堂的能力,在課前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在課堂教學中深深地影響著學生,尤其是在進行師生對話的時候,教師的問答技巧顯得尤為重要。例如在本節課中,老師在最開始問道:“開頭三個‘輕輕’有什麼作用?”和後麵又問到的“詩歌的開頭和結尾為什麼用‘輕輕’和‘悄悄’?”這兩個問題其實從本質上來講有些重複,應該刪去其一,學生在回答第一個問題時,會很容易,但是在後麵老師又設置了幾乎相近的問題,其實隻是讓學生仿佛是在重複了之前所回答的問題,從這一點上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將問題設置的更為又條理性,不要重複提問,這樣不僅不會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產生良好的效果,相反還會模糊了教學的重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