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課堂中構建有效的學習共同體(1 / 3)

在課堂中構建有效的學習共同體

教育論壇

作者:譚瑋

摘要:在現代教育理念的衝擊下,傳統課堂教學突顯出了其“目標單一”、教學過程中“對話個體”、“評價個體”的弊端,學習共同體的提出,恰恰能破除這些弊端。學習共同體是指一個由學習者與助學者(包括教師、專家、輔導者和家長等)共同構成的團體,他們具有共同的目標,經常在一定的支撐環境中共同學習分享各種學習資源,進行相互對話、交流和溝通,分享彼此的情感、體驗和觀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通過共同活動行程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人際關係,並對這個團體具有很強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在學習共同體的理論指導下,通過目標確立,開展學習,最後評估教學效果,證明可以在課堂中構建有效的學習共同體。

關鍵詞:傳統課堂;學習共同體;有效

一、傳統課堂教學的弊端

(一)傳統課堂教學“目標單一”

這裏所說的“目標單一”是針對學生個體而言。每個學生都有自己學習的目標,或是增長知識,或是掌握技能,或是豐富情感,等等。要使學生成為一個全麵發展的人,需要學生給自己設定多個方麵的目標,但目標過多往往會造成學生壓力過大,最後得不償失。但是,如果我們將單個學生的學習目標置於一個共同學習的團體中,以多個成員的學習目標豐富整個團體的目標,通過整個團體的共同學習和交流達到這個共同目標,這樣單個的成員不僅能達到自身擬定的目標,同時還能和其他成員一道豐富自身的學習目標,這將更有利於我們的學生成長為一個全麵發展的人。

(二)傳統課堂教學“對話個體”

這是傳統課堂教學過程中最突出的問題。這裏所說的傳統課堂教學“對話個體”是指在傳統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課堂互動往往以教師與單個學生的對話交流的形式完成。鍾啟泉有言:“以對話為主要形式的教學漸漸取師講生聽的授課形式而代之。表現為在學習方式上,從教師講述、學生靜坐專心聽講的座學式學習轉向活動式學習;在授課方式上,從告知式教學轉向啟發、交流、分享的教學。”[1]但此種教學主要存在於教師與單個學生的對話中,主要針對某一學生的問題進行交流,雖不是教師單方向的指向學生,但也僅存在於教師與提出該問題的個別學生之間,而其他同樣關心這個問題的學生可能無法參與到對話中。若是能建立一個共同關心此問題的學生學習團體,集思廣益地討論這項問題,充分發揮每個學生各自的特長,加上教師的輔助指導,這個問題的解決不僅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能將教師與學生的對話交流指向每一個學生。

(三)傳統課堂教學中“評價個體”

在傳統課堂中,普遍采用的是班級授課製。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單個學生的學業成績才是教師和學校關注的重中之重。因此,傳統課堂教學的又一弊端產生了,即單一的教育評價方式。這種教育評價方式導致教師和學校過分注重單個學生的學習成績即學生的個體發展,卻忽視了作為學生群體的整體發展。眾所周知,學生是學習和生活在班集體和學校群體的大環境中的人,無論課內課外,任何一個學生都不可能脫離同學和教師這個共同體而獨立發展,所以純粹意義上的“評價個體”是不科學的也是不可能實現的。若能將單個的學生置於一個共同學習、共同發展的團體當中,通過其他成員的已有知識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就能達到所有成員共同進步的目的。

二、學習共同體的提出

(一)學習共同體的概念

什麼是“學習共同體”?杜威雖然沒有直接提出“學習共同體”的概念,但他在著作中指出:“一切教育都是通過個人參與人類的社會意識而進行的。它逐步使人的能力發展,意識得到增進,習慣得以養成,思想得到解放,最後豐富其情感。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使個人漸漸分享人類積澱的物質和精神遺產。最後成為一個固有文化資本的繼承者。世界上最具形式的、最專門的教育確實是不能離開這個普遍的過程。”[2]這是杜威從教育的本質方麵的闡述,認為教育是一個社會互動的過程。1988年,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在他的著作《共同體與社會》中提出了“共同體”這一概念。1995年,美國的博耶爾發表了題為《基礎學校:學習的共同體》一文,首次將“共同體”移植到教育領域,提出了“學習共同體”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