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學與美學的關係
教育論壇
作者:段妍智 李曉芳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學是研究形成人的思想、觀點 立場的諸要素,人的思想形成、變化和發展的規律性,以及如何根據這一規律性有效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門科學。因此,它是綜合許多相關學科發展起來的一門學科,多相關學科都有著密切的聯係。思想政治教學作為一門觸及人們心靈的學科,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思維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模式,與美學的關係尤為密切。為此,我們有必要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學與美學的關係。
關鍵詞:思想政治學;美學;關係 更多還原
一、我國自古以來思想政治教育就與美學有著密切的聯係
雖然思想政治教育學這門學科產生於近代,但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古已有之,中國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主要以政治、信念、道德及政治哲學為內容,當時被稱為“教化”。
西周時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過禮和樂的形式來實現,這也可以被看做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初的美學教育方法。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學校教育便逐步確立,以品德的培養為主要目的,這一時期也是我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學說體係的形成時期。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學校教育中,禮與樂是必備的科目。古代所謂樂並非單純指音樂,而是包括音樂、舞蹈、詩詞在內的三位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形式。”這一時期,我國大教育家孔子教授弟子主要是道德和思想的教育,提出了“興於《詩》,立於禮,成語樂”思想,意思就是詩使人從倫理上收到感發,禮是這種感發變成一種行為的規範、製度,而樂事陶冶人的性情,德行。在詩、禮、樂的關係中,以禮為中心,因為它和政治有著直接的關係,禮作為一種行為規範,它是直接維護一定的政治製度;而樂卻是通過陶冶情趣的方式使人們從感情上自覺去做,實現道德境界和審美境界的統一,因此產生了“詩言誌”、“文以載道”、“樂以教化”等一係列藝術命題。
到了漢代,思想政治教育受到統治者的重視,被當作重要的治國理念提出來。董仲舒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極力獨尊儒學。董仲書的思想得到漢武帝認同,使儒家禮樂的思想成為從修身養性上升為治國理念。到了宋明時期,程朱理學適應了統治者的政治需要,成為南宋以後長期居於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理學從思辨哲學的角度討論政治治理,其思想教育方法注重從知情意行的結合進行審美教化。到了近代,中國美育的開創者王國維把整個教育由“心育”和“體育”構成,“心育”又分為智育、德育和美育,在《論教育之宗旨》一書中,指出“美育者,一麵使人之感情發達,以臻完美之域,一麵又為德育和知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民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的著名主張,認為美是陶冶情操的工具,指出“美育者,因用美學之理論於教育,”①把美育作為教育的基本的基本方式之一,這裏教育當然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通過以上論述我們可以看,我國古代乃至現在,美學和思想政治教育有著密切的關係。
二、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務的完成需要遵循美學規律
新時期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人的自由全麵發展,激勵人們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終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所承擔的最重要的責任,是為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所需要完成的基本工作。其基本內容是,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廣大人民群眾,培養和早就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的社會主義新人,”②提高整個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務,它以求真為精髓,以求善為血肉,以求關為儀態,集真善美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