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體驗教學的來源及其理論特質(1 / 3)

論體驗教學的來源及其理論特質

教育論壇

作者:周新鳳

摘要:根植於中西方文化深厚的體驗思想土壤上的體驗教學模式,以人的生命和發展做為最終的價值取向,它的理論來源與中西文化傳統中的體知觀和生命哲學等思想。它具有目的指向的生命性、強烈的情感性、親曆性與過程性、互為主體性與對話性的理論特質。

關鍵詞:體知,體驗,體驗教學,生命,情感,對話

一、體驗教學模式溯源

體驗性教學是近人提出的概念,但其相關思想卻古已有之。孔子曾經告誡自己的學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他屢次強調要做到“學、思、習、形”的統一,並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論語·述而》)的教學原則;後儒荀子強調在認知與學習的過程中“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荀子·儒效》)主張知行一致,即將學到的知識做到切身體驗。他說:“好法而行,士也;篤誌而體,君子也。”(《荀子·修身》)《淮南子·汜論訓》中則明確提出“故聖人以身體之”的思想,主張用身體去感知、體驗。道家也強調“體”,莊子說:“夫體道者,天下之君子所係焉。”(《莊子·知北遊》)“體道”即自我體驗。這些基本的教育思想,被後來的學者吸收與借鑒,開始出現“體知”這一認知理念,《後漢書·律曆誌上》:“音不可以書以曉人,知之者欲教而無從,心達者體知而無師,故史官能辨清濁者遂絕。”“音”不可以簡單地通過書以傳授,知“音”者欲教但卻無從下手,而心達與體知者卻無師自通。可見,“體知”即通身體會,也就是通過體驗去感受、通過生命去感知,要“切己體驗”。朱熹說:“讀書要切己體驗。不可隻作文字看。”(《朱子語類》卷十一)“學者讀書,須要將聖賢語言,體之於身。”(《學規類編》)學習貴在體驗,要用心、用身體去思索、玩味、感悟、領會,“從容乎句讀文義之間,而體驗乎操存踐履之實,然後心靜理明,漸見意味。不然,則雖廣求博取,閂誦五車,亦奚益於學哉。”(《答陳師德書》)真正的學問不僅要曉通於句讀文義,更需要從踐履中獲得切記的體驗,將書中道理與自己的生活結合起來,隻有這樣,文章才能由“死”變“活”,指導我們的生活實踐。後儒王陽明更是用“自家經曆”來概括這一學習的過程:“古人言語,俱是自家經曆過來,所以說得親切,遺之後世,曲當人情。若非自家經過,如何得他許多苦心處?”(《傳習錄》)“自家經曆”也就是將學習看成是一種生命的體驗活動,是用古人的生命體驗深契學習者的生命體驗,通過雙方生命的驗證來理解經典,感悟現實的人生。

與中國相比,西方文化中關於體驗的論證出現的較晚,這與西方傳統哲學中身、心(靈與肉)二元論與近代哲學的理性主義思潮是分不開的。在中國哲學中,身、心一體,身體的認知作用絲毫不亞於心(腦)。而西方古代哲學貶低身體、疏遠身體,將身體看成是工具,是靈魂(心)的奴仆。從古希臘哲學到中世紀神學,再到笛卡爾的理性主義哲學,他們主張認識係“心”的匠心獨運,身體在認識發生中的並沒有積極的正麵作用。與身體在西方哲學中的命運相一致,直到19世紀70年代,“體驗”這個詞才在狄爾泰思想中出現。“正是狄爾泰首先賦予這個詞以一種概念性功能,……正是由於這種詞彙的精確化,才在狄爾泰那裏出現了‘體驗’這個詞。”①狄爾泰說:“我的哲學的基本觀點是: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人把他的哲學探討奠定在充分而又全麵的經驗整體的基礎之上,並因而使之奠定在現實的全部完滿性的基礎上”。體驗是狄爾泰哲學的核心,同時也是人的生命的基礎。他認為,體驗不僅僅是主觀的經驗或感受,而是一種“生命經驗”:“我們的生命之船仿佛航行在一條川流不息的河流上,每一個這樣的瞬間都包含著時間的三維特性——過去、現在和未來在此相互生成。每一次的體驗(瞬間),都是生命的充盈、豐滿。”②在他看來,我們生活在一個由過去、現在和未來組成的三維空間裏,在這個三維空間中,體驗是溝通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最佳路徑,是對我們生命的充盈與豐滿。所以說,體驗既是對過去的反思與領悟,更是對現在的珍惜與建構,還是對未來的憧憬與創造。他指出:“一切真正哲學的成果和目標是最廣義的教育學,人的教化。”③在這一思想指導下,狄爾泰的體驗哲學與生命哲學最終走向了教育學。因此可以說,狄爾泰的體驗論是近代西方體驗教學的鼻祖。此後,杜威、海德格爾、伽達默爾等實用主義、存在主義與解釋學的理論家也對此有關相關的論述。在教育學上,第一次將體驗作為一種獨立的學習方式開發的是哈恩(Kurt Hahn)博士。針對當時學生普遍缺乏自信、不懂感恩、少有體諒的現狀,哈恩研究了一整套補救性教育方式,如野地探險、溯溪攀岩、沙漠求生等,以激發學生對群體生活的熱情,培養他們的生存能力。然而,哈恩的理論過於注重學習技術和過程,“沒有理論的指導,體驗學習也隻能成為另一個教育熱點——眾多教育竅門中的一個。”④針對這一現象,哈佛大學的大衛·庫伯(David Kolb)在《體驗學習——讓體驗成為學習與發展的源泉》一書中全麵並係統地提出了體驗學習理論,第一次提出學習是一種基於精心設計的體驗之上的社會化過程。這一提法是對“教學即傳遞”的傳統教學觀念的挑戰,它的最偉大的意義在於將學生的學習環境從課堂拓展到社會的諸多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