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辦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困境與出路(1 / 3)

民辦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困境與出路

教育論壇

作者:徐滿想 王香雲

摘要:民辦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是校園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一個學校辦學實力的重要標誌,也是學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謀求新發展的精神動力。本文從師資隊伍建設、學校製度建設和教師自身素質及業務能力等三個方麵指出了我國民辦高校師德師風建設麵臨的困境,提出了學校應從人文關懷、以人文本和激勵機製及評價機製方麵著手構建師德師風建設的優良環境,同時教師應熱愛教育事業和堅持敬業奉獻,努力提高自身業務能力和使命感,為師德師風建設提供人力保障。

關鍵詞:民辦高校;師德師風;困境;出路

引言

師德師風建設是校園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一個學校辦學實力的重要標誌,也是學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謀求新發展的精神動力,是創造和諧校園的關鍵所在[1]。高校的發展離不了大師,教師更是民辦高校發展的第一資源,教師的活動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直接影響學生的價值取向和人生軌跡,隻有加強和改進民辦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才能促進良好教風和校風的形成,才能提高學生的培養質量,才能提高辦學水平;但是,目前我國民辦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狀況不容樂觀。

一、目前民辦高校師德師風建設中麵臨的困境

(一)師資結構不合理,師資力量薄弱,師德師風建設滯後

我國民辦高校起步晚,膨脹快,但是發展慢。生源是民辦高校的生命線,所以民辦高校的教師隊伍往往根據招生所能達到的規模而建製,基本上由專職、兼職和外聘教師三部分組成。出於節約教育資源的考慮,一些民辦高校過多的任用兼職和外聘教師,而自己的專職教師數量較少,因此造成師資隊伍整體質量偏低,素質更是參差不齊,很難形成科學的教育教學梯隊。

專職教師才是學校建設發展的中堅力量,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引領者和締造者,其數量和質量如何直接影響學校發展的進程。為建立自己的專職教師隊伍,民辦高校往往在招聘上下功夫;其實招聘所能解決的問題畢竟是有限的,至多能夠衡量一個人的業務水平,至於道德風尚如何則很難做出定性的判斷。為了提高師資水平,促進對外學術交流,擴大社會影響力,民辦高校也會聘請一些經驗豐富的退休教授和專家擔任係主任、實驗室主任、職能處室負責人、學科帶頭人等,他們的加盟直接提高了學校聲譽,也為學校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能幫助一批年輕教師快速成長,但是他們畢竟年事已高,精力不如從前,況且一些知識也已老化。結構不合理,功能就不穩定。上海交通大學教授、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指出:目前民辦高校存在著三個1/3的教師隊伍,即退休教師占據1/3、兼職教師占據1/3、專職教師占據1/3。從專職教師隊伍來看,首先是年齡層次很低,都是些年輕教師;其次是職稱和學曆上相對較低;第三是專職教師多為輔導員,教授的多為公共課[2]。民辦高校師資隊伍現狀直接影響師德師風建設,所以,隻有建立一支結構合理而穩定的師資隊伍,才能搞好師德師風建設,從而提高師資力量,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

(二)重領導觀念,輕規章製度,製度化建設進程緩慢

民辦高校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教育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黨委書記由教育主管部門選派,其餘領導幾乎都是從公辦院校聘請來的退休教授和專家。他們有豐富的領導和管理經驗,有發揮餘熱的心力和能力;但是領導民辦高校對他們來說也是一個新課題,由於習慣於公辦院校的工作模式,短期內執掌民辦高校還存在一定的困難[3]。民辦高校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在解決時往往不以既有的製度為依據,而依領導人的意誌為指導,出現了“領導看重的就是急需解決的,領導沒有強調的就是不重要的”這樣一種怪局麵,呈現出了教師為領導做事,而不是為學校工作的現象。民辦高校的領導更換往往由學校利益來決定,一個新的領導班子的建立就會出台一係列的規範、方案,而為了附和新的領導,真正有益的學校規劃卻置之不理,無人無力去落實。師德師風建設也是需要一定的製度來約束的,一個缺少製度化的氛圍本身就是風氣不正的表現,又怎能促進師德師風建設?製度文化也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隻有一切以人為本,按章辦事,才能提高教師的道德品質,形成道德情感,產生道德行為,構成推動學校發展的精神動力。

(三)教師為人師表意識不強,業務水平和使命感有待提高

為人師表是對教師最基本的要求,教書育人是對教師職責的高度概括。教師的行為規範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的一言一行都代表教師的形象,都在影響著學生的成長。但是目前民辦高校部分青年教師工作態度不夠端正,上課遲到,下課早退,敷衍塞責;敬業精神下降,事業心和責任心下滑,把工作當做一種謀生手段,工作時討價還價,斤斤計較,缺少奉獻精神;學習進取心減退,學藝不精,在職稱評定時,弄虛作假,急功近利;工作浮漂,不潛心教書育人,工作隻講實惠,不講效果,片麵追求課時數量,忽視課堂質量;言行不端,不注意影響,授課時牢騷滿腹,對時事評論不夠客觀;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開發副業,轉移工作方向,身在曹營心在漢;有的教師不居安思危,不更新業務知識,不改革教學方法,一本教案用幾年,不會使用現代教育手段,培養出來的學生知識容量和實踐能力不能滿足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4]。注重學思結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加強教師培訓和交流,提高業務水平,增強其教書育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打造一支政治強、紀律嚴、業務精、作風正的工作隊伍,創造良好的校園育人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