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革後的語文教學方法綜述(1 / 2)

文革後的語文教學方法綜述

教育論壇

作者:付小桐

摘要:一個國家的教育發展變化是隨著這個國家的政治體製而發展變化的。在文革時期我國的語文教育受到了極大的破壞,隨著”四人幫“的粉碎,我國的語文教育也迎來了新的春天。語文教學法也有了新的發展。

關鍵詞:語文教學 教學方法 深化發展

在語文教學研究中語文教學方法研究是最活躍的研究專題之一,在曆次語文教學改革中起到關鍵的作用。語文教學與語文教學法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語文教學法促進語文教學的發展。從上世紀50年代的“紅領巾’教學法,到60年代的’精講多練”教學法,到70年代的“讀讀、議議、講講、練練”教學法,再到80年代的“三主四式語文導讀法”“六步教學法”等,這些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成為語文教學進一步發展的強大動力。語文教學的變化促使語文教學方法的革新。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開展的素質教學、創新教育、新課程改革等浪潮,引起了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等的改變,自然也引起教學方法的改變,而教學方法的改變又反過來促進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的進一步發展。

一、 語文教學方法研究的發展過程

通過檢索和分析“中文期刊全文數據庫”中有關語文教學方法的論文,我們發現自1977年至今我國語文教學方法的發展大致經曆了引進與恢複、創新和繁榮、深化發展三個階段。

(一) 引進與恢複階段(1977-1983年)

1977年張棣華總結精講多練教學方法1978年李杏保對“單元教學”的方法進行反思,魏大久重提讀寫結合的教學方法,1979年朱闡述了評點教學方法的運用,單少華呼籲重視朗讀教學方法;1982年布魯南倡導比較教學方法等等。這些語文教學方法引起了對傳統語文教學方法的關注,並且在理論和實踐上對這些教學方法進行了改革,為後來的語文教學方法的繁榮奠定了重要基礎。

同時,也有的教師介紹國外的教學方法,以擴大語文教師的視野。例如介紹“猜讀教學法”美國著名閱讀心理學家古德曼,推薦保加利亞心理學家喬治·洛紮諾夫創設的“暗示教學法”等。

(二) 創新和繁榮階段(1984-1999年)

這一階段成為語文教學方法創新和繁榮階段。

一大批優秀的語文教師創設了許多新的語文教學方法。在這個時期有一大批優秀的一線語文教師結合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創設了新的行之有效的語文教學方法。形成全國性影響的語文教學方法有張富的“跳摘教學法”、錢夢龍的“三主四式語文導讀法”、張孝存的“大語文教學法”、魏書生的“六步教學法”、洪鎮濤的“語感教學法”、蔡澄清“點撥教學法”等。還有一些優秀語文教師把其他學科成功的教學方法引進語文課堂教學中來。語文教學方法的研究呈現了空前繁榮局麵。

(三) 深化發展階段(2000年-)

2000年前後,我國醞釀了全國性的課程改革浪潮,新課程的實施帶來了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理念激發了對新教學方法的探究,其主要標誌是有關“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合作學習”等教學方法的湧現,使語文教學方法的研究進一步深化。根據對‘中文期刊全文數據庫”檢索統計,在短短的6年時間裏,有關語文研究性學習的論文共328篇,有關語文探究性學習的論文共105篇,有關語文合作學習的論文共147篇。對這三種教學方法的研究所發表的論文數量遠遠超過了任何時期對某一個教學方法的研究所發表的論文數量,可見研究熱情之高,成果之多。

2011年頒布新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也會促發著優秀教師對語文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新的階段的開始並不意味著舊的階段的滅亡,舊的階段會繼續發展深化變得合理有序。新的階段則會為語文教學方法注入新鮮血液。

二、 語文教學方法的方法論研究

對於語文教學方法進行方法論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麵:語文教學方法含義的界定,語文教學方法特點的分析,語文教學方法的分類,語文教學方法的選擇、運用及其優化等。